2020年6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50期(总第346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好课需“磨”
■苟宝
《教育导报》2020年第50期(总第3467期) 导报三版

曾在挂职锻炼学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上,听了 L老师的一堂语文课,我觉得这是一节被“磨”出来的好课。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有激情,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堂也才充满生机与活力。师生的互动,带动生生互动,师生的共学,带动学生的合作,让课堂更具有生命力,这样的课就应算是好课。 L老师的课,让我看到了想看的课堂即景,让人陶醉其中。在潜意识中,我就把它划入到了好课之列。

L老师,是一位参工不到3年的老师,对于她的课,我之前有所耳闻,简而言之:有点糟糕。当语文组教师听了她的准备课后,都被其课堂中出现的重重问题“担惊受怕”,生怕在家长开放日上, L老师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为了 L老师能上好这节公开课,语文学科组的老师,是一有空就坐到一起来研究。 L老师每试讲一次,大家都要针对课堂上的每一环节、每一知识点,进行仔细“抠”,直到把问题“抠”透后,再“抠”出满意的解决策略为止。有了大家群策群力,再加上L老师多次试水演练,将一个个好的预设内化到了自己的课堂中去,最终,呈现给了大家一堂比较满意的课。

其实,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的成长路上,或多或少,都有着被别人帮忙来“磨课”的经历,只不过,都因自己在教学上逐渐得心应手而忘却了过去上课的一次次尴尬。据我了解,现在很多赛课活动,很少有“原生态”课,都是在赛课前聚集学校的老师,一次次集体“磨课”的结晶。最终,评委凭借的只是40分钟里师生的表现来评判课的优劣。还有,学校举行的各学科的研究课活动,实则都是学科组老师们在一起进行“磨课”的过程。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磨课教研”,才使得年轻的 L老师能有足够的胆量和经验把自己的课向家长开放。

现在,磨课已经成为“国培计划”中青年教师助力培训和新教师入职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教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笔者建议学校磨课活动从两个层面入手。

一是对刚参工的教师,尽量采取学校和教研组自上而下开展磨课活动,帮助他们开好头、起好步。像 L老师这样的新教师,由于还缺少与中年教师相提并论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只是一次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此时,就需要学校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多开展新老教师参加的团队“磨课”活动。集体“磨课”,不但可以分享老教师的教学经验,还能给教学经验不足的新教师虚心向他人学习、向团队学习提供机会,更是激活新教师发展外驱力的一个有机的着力点。磨课期间,教研员要尽量根据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有针对性地“磨”,而不能将新教师一些优点给“磨灭”了。同时,在“磨课”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每次有主题,课前“磨”什么,课后又“磨”什么,都要有所指向,而不要泛泛而“磨”。

二是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反思能力的年轻教师,要鼓励他们自下而上自发进行“自我磨课”,自我成长。笔者看来,“自我磨课”隶属于“磨课教研”,却高于“他人磨课”,它是从“外磨”转向“内磨”的过程,是从“他人为我师”变成“我为我师”的成长发展需要的转轨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省、自我发展的关键过程。“自我磨课”中,要深入反思“我的课还应怎样上,才能寻求到学生求知的最佳兴奋点?”“我这节课问题出在了哪个环节,是没备好教材?是没备好学生?还是没备好自己?”“我的下节课如何设计才不‘重蹈覆辙’?”等等问题,通过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再找时间一一进行“内磨”。

总的来说,只有根据老师的教学实际和成长目标,通过有效的“磨课教研”,将集体教研的“外磨”和教师自我的“内磨”都做到了家,年轻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才会被完全激活。

(作者单位;通江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