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56期(总第347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变革与坚持 走向“不确定”的未来
——一场关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的讨论
■本报记者胡敏
《教育导报》2020年第56期(总第3473期) 导报三版

“过去,我们的孩子学着确定的内容,为一个确定的职业世界做准备。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这种状态将被打破。”“未来世界最大的特征是不确定性,我们的学校需要变革和创新,帮助孩子为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做好准备……”这是6月23日,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余凯在“成都市名校长论坛·走进成都市黄敏洁名校长工作室主题研讨活动”上,向在线倾听的3万名教师抛出的观点。

研讨活动在云端举行,京渝蓉沪名专家、名校长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进行观点碰撞。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一年之际,对于教育质量这个学校变革根本性问题的讨论,颇有时代意义。

专家观点

1.“不确定”的世界呼唤学校变革

今年5月,演员何冰的视频演讲《后浪》让众人热血沸腾。“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它都是后喻文化带来的冲击。”余凯用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提出的观点解读了这一现象。

玛格丽特·米德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在“前喻文化”时代,知识主要由长辈向晚辈传授;在“并喻文化”时代,知识主要以平面扩散的方式,在同辈人之间传播;而在“后喻文化”时代中,知识的流动与生长突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垄断被打破,知识权威逐步消解,长辈往往需要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余凯认为,“前喻文化”对应的是农业社会,“并喻文化”对应的是工业时代,“后喻文化”带来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现代学校模式适应的是工业时代,教育的目标是为确定的职业世界做准备。余凯解释道,今天学校教育中,制定课表、划分学期、安排上课和休息时间等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观念来自于工厂管理理念。教学遵循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理性主义教学范式,推崇以任务分解与行为目标、重复练习为特征的“桑代克模式”。

“现代学校模式创立于19世纪,今天,我们仍然按照19世纪的工业生产原则来安排教学,为21世纪的生活做准备。”余凯说,后喻文化与工业化学校教育模式的矛盾,让学校变革迫在眉睫。

2 .学校应成为精神文化中心

世界各国都在反思现代学校教育的弊病。“有的日本学者认为他们的教育是庸才教育,学生顺从,没有个性,缺乏创新能力;美国学者烦恼的是,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只在被提问时才回答;而中国学者反思最多的则是‘钱学森之问’以及应试教育等问题。”余凯说。

余凯认为,当前学校教育面临教与学、学习内容、学校的组织和结构三方面重大变化。

教与学方面,从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发现转换,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换,从听广播式的教学向交互学习转换,从以教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换。教师从知识的布施者向学习的帮促者转换。评价从事实性知识与离散技能的评价,向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能力转换。

谈及学习内容的改变,余凯用维基百科举例说,大英百科全书曾经历数次修订,其正确率和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维基百科正确率却相差无几。“我们处在一个知识众筹的时代,单一地由权威垄断知识、传授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变化产生连锁反应,学校里每一个人——教师、学生、家长乃至行政人员,可能要重新界定其角色。简单说:学校的围墙被打破,学校将越来越开放。

如何培养适应“不确定性”世界的孩子?余凯提出从3方面着手:人文的教育理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公共的社会空间。

实现人文的教育理想,学校要关注人的教育的完整性,关注人的教育的个性化,关注学校教育的人文性。民主的生活方式,需要学校将差异看作是宝贵的资源而不是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的组织具有扁平化、分布式特点,通过透明的信息流动、明确的议事规则、合理的治理结构,“让乘客坐在驾驶员的座位上。”

而公共的社会空间,则是希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线教育能形成合力,学校在其中担当精神文化的中心。学校环境布置体现教育性,学校设施对于家长和社区呈现欢迎的姿态,学校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对人际交流的支持,学校最大限度利用促进社会交流的网络平台。

3 .创新能力是教育质量的“硬核”

“一张茶桌,放置8个不同材质的茶杯,茶杯不动,茶盘不动,如何做,才能一次性收集到含有8种不同材质茶杯味道的混合茶水?”论坛现场,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向与会专家、校长抛出这个问题。沉默数秒,有人回答:“溢出来……”

“对,正是溢出来!”罗清红笑着回答,他继续抛出问题:从信息收集的角度,混合八种味道的茶,是不是比任何一杯茶信息都更丰富?大家陷入沉思。罗清红紧接着解释,人的各个脑区就像不同的茶杯,获取信息就像往脑区里掺茶,多个脑区的“茶水”同时掺到溢出来,人就变得很聪明,有很强的创新意识。

“这不是玄学,而是来自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罗清红说,“溢出来”意味着不同脑区实现触碰,通过“量子逾渗”和“长程关联”获得新的链接,从而产生创新思维。激活多个脑区的秘诀,则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沉浸”在“现实场景”,同时获得眼、耳、鼻、舌、身、意等多种感官信息。

如何实现沉浸式学习?罗清红建议从三方面创设“现实场景”:第一,尽可能走进真实的生活,创造条件让孩子走出去,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学习。第二,有意识创造一些“再现场景”,比如话剧表演等。第三,用虚拟技术来模拟现实的场景,比如通过5 G传输技术,利用 VR模拟地球磁场,让物理学习变得直观、生动。

“创新和爱心,基本涵盖教育最本质的需求。”罗清红认为,在爱心的支持下,让孩子尽可能地沉浸在现实场景当中,通过丰富的信息形成独有的、自由的、自我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是我们当下需要的教育质量。”

学校创新

追求公平而优质教育理想的征途上,作为领航人的校长要关注什么、厘清什么、传承什么、变革什么?来自京渝蓉沪四地5所学校的校长,在论坛上无一例外谈到,教育质量是目的,也是过程。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校长黄敏洁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实际上就是回答‘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质量的完整解读,包含结果的质量,也包含过程的质量,即‘怎样培养人?’”后喻文化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5位校长各抒己见。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

用“绿色指标”撬动“分数至上”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参与上海市教委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项目组近10年,如今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绿色”指标包含学业成绩、高层次思维、自信心、睡眠、校外补课等。关注学业成绩,更关注学业成绩的过程与方法,还关注与学业成绩有关的其他方面,倡导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本质是对人的研究。

张人利说,“绿色”指标是对学校教育的体检,确保真实性才能撬动学校改革。如今,学校正在开展从共性指标到个性指标的研究。学校多年“后茶馆式”教学的实践,致力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独立学习,但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依然是短板,于是学校提出“趣谱”( TRIP)课程研究,从组织形式、课程、活动、内容等方面重构教学方式。同时,学校延续“高质轻负”的优势,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提高作业的质从根本上控制作业的量。

●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

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刘可钦认为,五育并举是从个体到群体的育人方式的变革,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怎么并?中关村三小找到生长点:真实的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受欢迎、有能力、有担当,具备学科基础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追求包容、规则、公正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提出问题和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的学子。

中关村三小将三个不同年级的学生编为班组群,重塑学习关系;以综合的学习方式,将生活事件嵌入学习过程中,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学习不受40分钟的束缚,学习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

●成都市天府新区中学首席校长陈东永

“好的教育可以抵达理想的分数”

陈东永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植根于学校高雅的文化心灵,要在学习阶段更突出那些非正式的、非课程方式的培养,熏陶、化育、育人,强调生态、氛围、体系,潜移默化地育人。

好的教育经得起“人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检视。“要把学生的动力激发出来,把最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建设出来,把最好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方法显示出来,那么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同样可以抵达理想的分数。”陈东永说,好的教育还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逐步培养,培养学生的真兴趣,磨炼学生的意志力、思辨力、开放性、创造力。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

教育综合体全面提升师生素养

杨浪浪认为,新时代的学校应是全面提升师生教育素养的教育综合体,包含四个维度。

好的学校是研究型学校。以课题引领教学改革,打造教师终身学习课程体系,教育实验室和研究协作体。好的学校是国际型学校。重庆人小在美国有2个运行超过10年的孔子课堂,有16所友好学校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依托这些平台,开设国际语言课程,搭建教师涉外培养体系,对外交流支持系统等。好的学校是成长型学校。从学生、教师和课程三方面着力,将学生从单一应试型向全面发展型,教师从师范型向综合型转变,课程也应变成多元学习场。学校还应是智慧型学校,运用 VR、5 G、 AI、云计算、大数

据等技术,创设更鲜活的教育情境。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校长黄敏洁

“参与教育”聚焦创新与合作

成师附小在112年的办学历史中,因“情知教育”,“主体学堂”等变革保持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如今,学校提出“参与教育”的观点:让学生沉浸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伴随着思维的碰撞、行动的调整、多部门的沟通,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问题解决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责任意识,逐步建立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同时,聚焦于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创新与合作能力,培养拥有“健康的身、聪明的脑、温暖的心”的学子。

学校打通了五条培养路径:一是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二是“参与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变革教研方式;四是依托信息技术为学生发展赋能;五是整合家长与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一所优质学校的校长、老师需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校成员,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成长的满足感和发展的效能感,有信心迎接未来的挑战。”黄敏洁认为,校长要以系统领导的思维明确发展的方向,领导课程建设,管理教学方式,促进组织建设,整合教育资源,以此促进学校教育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