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56期(总第3473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这次我一定要坚持读下去!”
——凉山学生阿杰的故事
本报记者 何文鑫 倪秀 陈朝和
《教育导报》2020年第56期(总第3473期) 导报一版

在越西县蚂蝗沟小学,督导人员到班级点名,核对学生信息。何文鑫摄

近日,记者来到凉山州越西县第二中学采访,淅淅沥沥的雨中,班主任陶林领着阿杰迎面走来。小小的个子,单薄的身形,干净的脸庞,阿杰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安静、乖巧的学生。

“太无聊了,我就出去打工了。”交谈从疫情期间发生的故事开始。因为疫情,学校开学日期一再推迟。阿杰在位于越西县贡莫乡依史村的家里呆到3月,动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反正去不了学校,不如出去‘耍一耍’。”

“这是他第三次辍学了!”如果不是班主任陶林插话,记者很难相信眼前这个初中少年竟然有过3次辍学经历。

2018年,阿杰从乡村学校到县城读初中。刚适应学生生活的阿杰,有一天,因为一点儿小事与班上同学打架。虽然陶林及时进行了调解,但阿杰却没心思学习了。当年的彝族新年,在外务工的父母归来,阿杰坚持要跟着父母出去打工,这是阿杰第一次辍学。

在建筑工地打了两个月零工,扛建材、递工具,阿杰吃不消,心生倦意。父母看在眼里,提议他返校继续读书,阿杰一口答应。重返学校后,阿杰欠下不少学习账,尽管有老师的开导和同学的帮助,他还是觉得学习压力大。

整天望着黑板和书本发呆,阿杰一天比一天难受。与在外务工的幼时玩伴通过微信聊天,成了他缓解压力的出口。看着他们一个月挣几千元,买新潮手机,还时常出去玩,阿杰被影响了,“原来工厂上班可以这么潇洒。”他再次动了辍学的念头,借来路费,毫不犹豫奔向东莞,和朋友一起打工。

阿杰的第二次辍学就这样到来了。得知情况,陶林那段时间打了很多次电话想劝他回来,但阿杰一个都不接。

一个月结束,阿杰在工厂拿到4000多元的工资,却没有想象中的兴奋。“我一天12个小时都在做数据线,下班了只想回宿舍睡觉。”他觉得自己快累垮了。而两个时常在微信晒潇洒生活的好友,阿杰近距离接触后才发现他们经常旷工,不多的工钱很快就花掉了,“这样的生活也没啥意思。”

这时候,陶老师的电话又来了。这次,阿杰接了电话。在陶林的劝说下,阿杰再一次回到了学校。

今年返校复课后,见阿杰没来,越西县第二中学和陶林及时联系依史村驻村第一书记,一起找寻阿杰的去向。他们联系上阿杰的父母,一起动员和劝说阿杰。“我们劝他,眼看就要初中毕业了,即使想去打工,也不急于一时。而且不拼一把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呢。”陶林还不断给阿杰提起他在学校的朋友们,说大家都很舍不得他。

在陶林的几番动员、开导下,阿杰被打动了。“陶老师说得对,学习不在于能否考出好成绩,而是你是否曾经努力过、坚持过。”阿杰说。

“还是学校里舒服。”已经回到教室上课的阿杰说,他在班上有5个好朋友,都没去打工,他还是喜欢和他们一起玩。“在工厂打工,时间短、任务重,我基本没有朋友。”

“尝过苦头以后才明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残酷。”最近的作文中,阿杰写道:“我现在很懊悔以前那些举动。”他对自己的语文有自信,正在努力补齐落下的功课。

“知道自己的缺点,也能认识自己走错了路,这是好样的。但光知道错误不够,还必须要改正、要坚持走对的路才行。”陶林不断鼓励阿杰要保持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正是他三番五次的劝说,才一次次把外出打工的阿杰拉回来。陶林还努力通过营造好的校园生活氛围,帮助阿杰找到归属感。阿杰所在的班,以6人为一小组。在安排小组时,陶林特别注意城乡和性格的组合,以此让同学之间相处更融洽,学习生活上能长短互补。

父母的鼓励也是阿杰最终返回学校的力量。阿杰说,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坚持读书,即使自己在外打工,他们也时不时旁敲侧击提出他可以重回校园。陶林告诉记者,阿杰父母时常与他联系,关心孩子在校情况,希望能和老师一起帮助阿杰安心留在校园学习。

第三次重回学校,阿杰开始正视自己。他和几个好伙伴商量好,准备初中毕业后读职校,学习汽修专业,将来靠技术生活。“这样才对得起陶老师和我爸妈。”阿杰说,有了努力的方向,虽然他感觉学习任务还是很重,但心理压力减轻了很多。

“这次我一定要坚持读下去!”虽然声音偏小,但阿杰连着说了两次。

(文中阿杰为化名)

记者手记

劝返之后,如何留住学生的心?

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与多方资助的增加,各方合力不断挺进,控辍保学的方式也不断更新。凉山州的学校条件越来越好,辍学率一降再降,只剩下很小一部分“硬骨头”。

其中一块“硬骨头”是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喜德县一份相关报告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辍学率和劝返难度远高于小学,分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带孩子外出打工或者孩子自己跑出去打工。

“打工热,看到谁家孩子出去打工挣到钱,家长就容易效仿。”凉山当地一位控辍保学负责人告诉记者,特别是用工荒时,企业开出的高薪,足够对凉山少年和家长构成很大诱惑。

所以,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是孩子留在学校的关键。记者曾在雷波县某乡村采访,村里有两户人家,均是三代人都坚持送子女读书,这两户人家流露出的精神气质和见识,与大部分村民截然不同,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而阿杰,也正是有了父母的坚持,才能重返校园接受教育。

另一块“硬骨头”是学生的厌学因素。受家庭环境、乡村文化、教育方法的多重影响,厌学成为学生外出打工的内因之一。

“网红村小”广元市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认为,乡村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因袭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快乐。

在他的管理下,范家小学近年来不与城里学校争文化成绩高低,因地制宜,把课堂搬到田地里,开设乡土课程。过去学生厌学、逃学,现在学生舍不得离开学校和老师。

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变”,凉山的“阿杰们”即使人在学校,心却在校外。

可喜的是,凉山州不少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凉山州这几年尝试和探索补偿教育、单独编班、“集中编班+校外实训”、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等方式方法,不一味与内地学校拼文化成绩,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从当地学校和老师反馈的信息看,这些举措比之“单一的”“强制的”劝返效果好多了。

控辍保学之路任重道远,期待更多、更丰富的举措,不仅留住劝返学生的人,更留住他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