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56期(总第347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再访宜宾市“双城”——
感受“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建设的脉搏
■本报记者 钟兴茂 董志文
《教育导报》2020年第56期(总第3473期) 导报二版

近日,在四川轻化工大学白酒学院的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实验室内,一位教师正指着眼前整齐排列着的几口泥缸为学生讲解中国白酒酿造中的泥窖工艺。该实验室由四川轻化工大学、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联合共建,将育人、产业、科研融为一体,探索产教融合道路,助力宜宾“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建设。

2016年,宜宾市提出“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发展理念,启动大学城、科创城“双城”建设。去年,本报对宜宾“双城”建设的背景、历程、成效进行了详细报道,探索宜宾市如何走出一条产、教、城良性互动发展的改革之路。2019年下半年,宜宾先后成为全省唯一的“学教产研城一体化试验区”和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近日,记者再次探访宜宾大学城、科创城,感受“学教研产城一体化”建设的脉动和变化。

在西华大学宜宾校区的产教融合跨专业综合仿真模拟实训中心,业务经理、银行专员、税务专员的名牌,摆放在大厅的办公席上。“平时这里都坐满了前来实训的学生,很热闹,他们模拟各种角色,在校内就能得到工作体验。”该校党委书记边慧敏说,“学校融入宜宾‘双城’建设,破解了办学资源不足、办学空间有限的难题,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该校根据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传统学科在宜宾校区转型升级,布局了人工智能、新材料、汽车与交通、商学院、科技设计等宜宾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

高校围绕“产业链”设置“专业链”,才能实现“产业依托教育兴”的理念。围绕宜宾市“8+2”产业集群中的智能制造产业,电子科大研究生院宜宾分院,单列了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等方向研究生招生计划。同时,鼓励引导学校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四川大学宜宾园区引入学校机械、环境、建筑、轻纺、食品等专业的科研团队30余个,打造了智能制造平台、智能测控平台、先进材料及数控刀削平台,构建集先进的技术研发、中试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服务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宜宾市已经与19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办学高校达到7所,已有11个产研院和2个院士工作站落地,新增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等9个省级科研创新(孵化)平台。成都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的宜宾校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它们将在今年秋期建成开学,届时,宜宾大学城学生人数预计将从5 .7万人增加至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