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95期(总第299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核心素养:育人模式的转型与回归
——第十一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观察
■本报记者 陈志敏 倪秀
《教育导报》2016年第95期(总第2992期) 导报三版
“核心素养”无疑是当下教育领域最热的话题之一,更成为讨论各类教育话题的大背景,成为衡量教育行为的“新标尺”和讨论教育问题的“新坐标”。

10月21—22日,第十一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市大同中学举行,论坛聚焦“核心素养——校长的思考与实践”。250多名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4省市的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参与讨论交流。

本报记者亲临现场,聆听了专家报告和“长三角核心素养校长调查”报告,以及来自4省市校长分享的观点和学校实践。

专家观点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尹后庆

“核心素养”不是简单替换“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尹后庆说:“我们不是把素质教育换成核心素养,而是要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转型。

尹后庆认为,如果说素质教育旨在改变过分强调“智育唯一、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弊病,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型,那么,核心素养便是通过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质量观念,阐明人才培养要求,实现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

尹后庆直指当下基础教育中“三维目标”割裂的现象,“‘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演变成只剩‘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过程与方法’没能充分落实,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被形式化和虚化。”

核心素养的提出正剑指这一问题。尹后庆指出,核心素养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活动方式,开展体验式的、合作的、探究的或建构式的学习。

尹后庆透露,目前专家团队正在进行的高中课程标准调整正是对照核心素养在做,“从高中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建议,一直到评价,整个环节都按照核心素养来设计。”

培养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未来将打破当前基于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学业质量标准观,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学业质量标准观。在评价体系方面,也将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今后,教师将关注核心素养如何落在学生身上,清晰地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素养表现,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课程资源。

“在课程标准调整过程中,核心素养水平怎么科学描述,是专家正在思考论证的。一旦这个描述做出来,整个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将对未来教学过程和评价有很大推动。”尹后庆表示。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周永迪

孩子大脑未发育好,家长再着急也没用

周永迪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解读了核心素养:“教育要因材施教,在时间上也要因材施教,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大脑有不同的、个性化的发展。”

周永迪说,心理学的素养观,讲的是后天习得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非常像加涅提到的“潜在能力”。

为什么教育要关注素养呢?素质本身有先天的部分,先天部分很难去改。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讲,“活到老学到老”是正确的,脑科学证明,人一直到七八十岁,大脑还是可塑的,证明大脑本身有一定的再生能力。

核心素养的总框架,总结了18个基本要点。从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它的科学依据和物质依据是什么?一般在心理学的领域中,“物质”是指大脑,因为大脑产生了高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我们交流的语言。心理学科学工作者希望这些改革或者变动都有科学依据,希望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不断给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知识和思想,使得教学改革更有方向。

“有的家长很着急,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就不断地提前进行教学。”周永迪说,在教育教学上,家长不要揠苗助长,而是利用课余时间,更多地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他提醒教师和家长,每个孩子的社会个性发展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的曲线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更多地遵循规律,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时施教。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陈镇虎

师生友谊小船说翻就翻,很大责任在教师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这种素养的培育离不开班级教育。班级教育中的主轴关系是师生关系,它是影响核心素养形成的一个关键条件。”作为中小学德育研究方面的专家,陈镇虎认为,培育核心素养必须创新师生关系。

陈镇虎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以生命为维系、以情感为纽带的主轴关系。改革和创新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教师理应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人生导师。

如何让师生关系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支撑和优质资源呢?

在陈镇虎看来,师生关系中,首先要以“生命”作为主题词,强调“生命体”。师生关系,是由多个生命体构成的一种关系,是一种能够给人以向往的生命链的关系,这样才会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而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观念,回归班级教育本原。要从单纯强调班级是学校行政系统的最小单位,转向强调班级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班主任要从管理者转为人生导师,把学校当作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陈镇虎建议,师生关系要从单一型转向多元型、权威型转向对话型、限制型转向发展型、高耗型转向高效型等。

“当我们真正成为理想教师的时候,核心素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一种有益的传递。”陈镇虎说,一个老师的理想形象绝不仅是外化标志,应该是一种教育力量、一种教育资源,那种平等性、亲和性、宽容度,本身会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感染。

此外,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特点,对接学生的话语系统,改变教师的行为,弘扬人文关怀。教师对待学生充满人文情怀,师生关系融洽度就会很高。

“师生关系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牛鼻子。”陈镇虎说,师生关系好了,其他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调查数据

“长三角核心素养校长调查”报告

为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中小学校长们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看法及教育现状,今年6月底至7月中旬,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采取网络问卷调研的形式,在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4个省市共调研330名中小学校长。7成以上校长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能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校长认为最重要的4项核心素养

校长认为最缺乏的4项核心素养

校长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4项核心素养

从学段看,学段越高的校长越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缺乏。

校长认为学校已经落实得较好的4项核心素养

在学段上,高中校长认为在国家认同、科学精神和国际理解方面明显好于小学与初中。

校长实践

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 盛雅萍

大同中学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托,形成了大同学子5大素养与8大能力,倡导以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改革、服务社会、发展自我的办学理念,使每一位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有效整合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3类课程,重构课程体系,形成了囊括学生核心素养、素养拓展课程、专业导航课程以及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校长 姚虎雄

核心素养有三者不能缺:道德是方向、动力不能缺、能力是载体。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具体内化成友善、独立、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把友善作为道德的种子,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种子,把思考作为探究学习能力的种子。“种子体”是我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因。

浙江省杭州天长小学校长 楼朝辉

学校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对核心素养的侧重有所不同,我们从学生发展的整个受教育阶段思考,在学制上有明确的阶段培育目标,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并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把学生的培育聚焦在自我素养、社会素养、文化素养、生态素养上,这是对教育多元化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回应。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校长 封安保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因此要促进教师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引导、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渗透,形成有典型特征的学校案例。

安徽省淮南师范附属小学校长 沈建山

近年来,我们一直推行“幸福教育”,将其与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推行校本课程和活动。在评价方面,我们把育人目标细化为10个方面,让学生自主确定发展目标、自己确定发展伙伴。我们为孩子们设计了成长记录册,通过家委会、班主任、学生代表进行最后认定,让孩子也充分参与到核心素养的评价过程中。

浙江省天台中学校长 郑志湖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据。学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索,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相关素养的培养。我认为,核心素养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实行统一测试或教育监测,建立核心素养评价手册,完整记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校长 秦晓华

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应该是让生命在场,我们的改革要从教法进一步向学法改变、向活法改变,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我们学校以“走进生命的学校”作为核心追求,开发了100多种校本课程,助推学生全面而个性地成长,同时激发师生的潜能。

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 杨荣

我们希望通过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撑,实现持续发展。学校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四步体系中的评鉴留白环节,就是为学生成长留下空间,在体验、思维、判断中选择人生发展方向。我们还形成了学生成长银行积分系统,呈现的是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概况,这些教育经历能为未来的成长留下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