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95期(总第2992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边远茶场建起温馨幼儿园
■本报记者 杜蕾 文/图
《教育导报》2016年第95期(总第2992期) 导报一版

“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日前,记者一行到达峨边县茶场幼儿园时,幼儿一班的教室里,小朋友们围坐成圈,边挥着小手,在老师带领下学儿歌。

4岁多的海来曲一本来有点小感冒,今天妈妈向老师请了假,让他在家里休息。可小曲一说什么也不干,吵着要到幼儿园上课。“自从今年9月上了幼儿园,他高兴得不得了,每天一早起来就闹着让我们送他去上学。”曲一妈妈说,家门口能建起幼儿园,让原本只会讲彝语的孩子,短短一个多月就有了大变化。

茶场幼儿园所在的沙坪茶场,地处大山中,山高坡陡。过去,这儿是劳教茶场。几年前,劳教所整体迁至眉山,这里迁来大量美姑、甘洛等地的彝民聚居。这里没有幼儿园,孩子到了七八岁只能去好几公里外的新林镇中心小学上学,基本不会说普通话,学习起来很是费力。

在茶场建幼儿园,让迁来的外地彝族学龄幼儿有园能进,成了峨边县教育局一直努力的事。今年,茶场正式由峨边县接手管理。县上便安排新林镇中心小学实施主办,在一处空地,搭建起了板房,建起了幼儿园。

9月,幼儿园正式开园,收了80余名彝族学龄幼儿,分成了两个幼儿班,其中最大的孩子已经6岁多。虽然是板房,但教室里电视机、小桌凳、幼儿图书和教具玩具等设备一应俱全,每个班配两名老师。老师和孩子们制作了很多剪纸、贴画,将教室装扮得漂亮温馨。

“孩子们特别好学,学东西也很快。”老师尼里志里对记者说,刚入园时,大多数孩子只会说彝语,不会讲普通话,老师们采用双语教学,通过讲故事、学唱歌等方式,教他们听、说普通话,“你听,才不到两个月,不少小朋友的普通话已经能讲得很好了!”

今年9月,乐山市已基本实现学龄幼儿入园全覆盖、全免费,全市彝区共有行政村286个,已建成“一村一幼”294所,入园学龄幼儿9083人,基本实现了彝区学前幼儿就近入园的目标。与此同时,乐山市教育局还专门组织本土学前教育专家率先在全省彝区编写彝汉双语辅助读本,在所有“一村一幼”中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