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60期·家教周刊(总第347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发现孩子“坏习惯”背后的秘密……
小 春 老师谈心《教育导报》2020年第60期·家教周刊(总第3477期) 导报二版
为解决家庭教育及青少年成长的各类问题,家教周刊联合成都春泥夏花教育开设心理专栏,为各位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分析与方法指导。

谈到习惯,我们多数人会觉得要改变一个惯用习惯是不容易的,习惯就像是有惯性一样,一旦开始,就会持续发展。尤其是孩子,我们常常会看到某些孩子身上出现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做作业拖拉、打游戏自制力差、赖床等等,这些习惯往往会让家长头痛不已,严重的甚至会因为这些习惯产生亲子冲突。

在帮助孩子改变不良习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习惯出现的原因。以开车为例,开车对有长久驾驶经验的司机来说特别容易,类似条件反射一样,不需要太多思考,但对于刚开始学开车的新手,就不那么轻松了,脑子里需要一遍遍地闪过教练教的流程,先开车门,然后上车调好座位,系好安全带,打火,踩离合器,松手刹,放离合,踩油门,踩离合挂档,加速加档,减速减档等等非常繁琐的步骤,但是,随着开车次数的增多、练习的增多,这些步骤就会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重复,大脑就会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组块”。当以后驾车的时候,大脑将根据这些组块,自动进行系列的动作再现,而不再像之前一样,每次都会处理大量的动作信息。因此,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

了解了习惯出现的原因,我们还要了解习惯是如何运作产生的。通过一系列心理学实验证明,习惯诞生于一个闭合的回路,这个回路,由三个要素组成:暗示、惯性行为和奖赏。而渴望、信念,则是促成这一回路的动力来源。大脑中这一回路,首先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其次,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最后,则是奖赏,这让我们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比如,有的孩子完成作业拖拖拉拉,打游戏却雷厉风行,从不见他拖拉过,那说明什么呢?说明打游戏这件事,可以让孩子体验到视觉、听觉以及神经兴奋的刺激,打完游戏后会直接形成对这种刺激的再次渴望,当他持续为了满足这种渴望而打游戏时,习惯就形成了。一旦形成了打游戏爽这样一种暗示,打游戏这个行为就会成为一种惯性行为,而享受视觉、听觉以及神经兴奋的刺激感就是一种奖赏,这就形成了一个习惯回路。

另外,有的孩子早上起不来,晚上不想睡,赖床,尤其是要上学的时候,家长催喊无数次,孩子磨蹭无数回,常常是一大早就一屋子“烟火味”。那赖床磨蹭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到孩子赖床这件事可以让他体验到什么?无非是身体可以继续体会舒适感的刺激,有过赖床经历后,他就会形成对这种刺激的再次渴望,而为了持续满足这种渴望,赖床的习惯就形成了。一旦形成了不起床就舒适这样一种暗示,赖床这个行为就会成为一种惯常行为,而身体享受舒服的刺激感就是一种奖赏,这就形成了一个习惯回路。习惯回路一旦形成,对于父母早上的催促,孩子当然会排斥和反抗,反抗的方式一般多为拖延,原因很简单,因为你阻止我享受舒服,那我也不能让你舒服。

所以,明确了习惯的形成,我们就可以利用习惯的回路机制去培养自己或孩子的新习惯。习惯培养分为三个步骤,它们分别是:第一,找出一种简单而又明显的暗示;第二,清楚说明有哪些奖赏;最后,要对奖赏形成一种渴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