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61期(总第347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在“折腾”中拔节生长
——记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教师刘虹敏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文/图
《教育导报》2020年第61期(总第3478期) 导报四版

在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教书第5年,刘虹敏已经从茫然无措的新教师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负责人、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如今,她兼顾教师和公司法人的双重角色,既是学科的带头人,也是公司的管理者。

“责任感与使命感一下子就很真切。”刘虹敏说,毕竟那么多学生跟着你,现在又成了员工,你得对人家负责。硕士导师倒是为她感到高兴,在多数成熟或定型的公立高校或机构中,新人短时间内很难有这样的发展机会。导师觉得: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方,自己有能力就应该去发挥,就算过程会痛苦。

趁着接受采访,刘虹敏把自己这几年的经历捋了捋,结论是“太折腾了”。刚毕业时,她完全没想到过自己会做这么多事,甚至当上“老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发现好多所谓的规则和舒适区是可以打破的。”刘虹敏说,真的只有不断尝试,才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让优秀的学生留下来一起做事

一栋白房子里,墙面刷成灰色,几个圆拱造型的门洞隔开了工作室、实作室、展示区等区域,就构成了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实体空间。这座房子是刘虹敏和同事带领学生一起设计和建造的。

工作室里,学生、员工在电脑上做设计和对接一些项目上的事情。外面的车间大棚内,一些员工忙着赶制需要交付的模具。

疫情期间,学生无法返校,但老师们并没有闲着,除了上网课,还得操心学生的就业。刚当上“老板”的刘虹敏,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挺过研究院完全独立的第一年?

今年,城市设计研究院独立注册,刘虹敏成为企业法人。她开始需要通盘考虑。“财务、人事、薪酬、运营成本……”刘虹敏罗列了一个表,新角色带来诸多事项,每一样都是全新的考验。“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虽然投资方是学校,说了可以不考虑前期成本,不亏欠就算成功,但疫情期间,刘虹敏在家里反复筹谋计划,焦虑到睡不着。

“不像之前那样,只管教书、搞设计、带学生接项目就行了。”尽管经常为此失眠,但也让刘虹敏觉得人生有了新的可能。

“职校学生出去,即使工作不愁,也不大会找到像普校学生那样听起来很光鲜的岗位。”刘虹敏说。不能让优秀的学生留下来一起做事,是刘虹敏心中的“梗”。学生大洋工作不顺利,太累的时候,跟刘虹敏倾诉:工资低,下班去捡市场剩菜,买5元一堆的菜撑一周。刘虹敏听了难受,于是想办法让她跟着自己接一些项目,随后,还帮她联系了一家待遇更好的机构。也有些学生,刘虹敏有心无力。

2017年,刘虹敏接到第一个项目,将市中心一个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她带着学生一起干,“加班是常态”,常常是宿舍快关门了学生才回去。改造完毕,刘虹敏就想,有这么多学生一起做事,要不干脆继续接项目吧。项目越来越多,她就顺势成立了“城市设计研究院”。但学生要毕业,团队始终不稳定。要想继续下去,就要突破,接着成立了公司。千头万绪中,刘虹敏看到了别样的希望。

“合作多了,人家信任,就可以推荐学生去就业。”刘虹敏说,这是研究院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采访时,研究院已经签约4位学生,还有4位即将签约。即使不参与对外项目,建筑工程学院选了她课的学生也可以到研究院来练练手,毕业了有助于找工作。

“你看那种设计功底不行但有经营头脑的学生,来公司跑市场不是就很合适吗?”说话间,刘虹敏忘记了上一刻她才提及的公司发展焦虑。

▲社区改造项目中,刘虹敏在木桩上绘制图案。(受访者提供)

在市场中实践、学习、提升

刚到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工作时,刘虹敏有些无所适从,不是刚毕业的学生对工作的不适应,而是觉得没有适合自己教的专业。学院里要么是土木,要么是机械,与她学的景观设计似乎都不搭边。

院长鼓动她:“你要不就开装饰设计的课嘛,建筑也要设计噻。”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刘虹敏将装饰工程技术转变为建筑设计专业。因为招生好,学校便申报成立新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和建筑设计,并由刘虹敏负责。

趁着接受采访,刘虹敏把自己这几年的经历捋了一下:第一年,当班主任,努力适应,当好一名教师;第二年有了工作室;2018年底,参与成立研究院;2019年,努力接项目增加研究院收入。她的角色在教书、科研、专业带头人、社区规划师、公司负责人之间渐进与转换。

“城市设计研究院”是刘虹敏耗费精力最多的地方。2017年,研究院(起初名为“建筑装饰实训基地”)破土动工,设计和装修都是她带着学生完成的,包括土建她也全程参与。

每天早上7点左右,刘虹敏就会准时出现在工地,“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天一个样。”晚上下班回家,她又忙着改图纸和做研究院启动的方案。

建设经费有限,刘虹敏就自己上手帮着干一些砖木活,工作室内的一些装饰就是她和学生用淘回来的旧木料做的,入门处的枯木装饰是她和学生在校园树林里找的树枝。太阳坝里、风雨中、泥地碎料里,前前后后,刘虹敏穿破了两双鞋。

除刘虹敏外,研究院陆续招了3个老师,建制成型。有了平台,接到的项目增多,一些社区改造、市政工程的项目也找上门来。现在,刘虹敏很少去参加教师技能大赛了,除了教学,她的时间基本都花在研究院。

职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产教融合”,学生要学技能。“好多内容都不是单纯课上就能学到的。”刘虹敏举例,有的客户今天打电话,明天就要看设计图。学生不适应,有情绪,抱怨有的内容没学过,时间还这么紧。

“但市场哪管你的情绪?”刘虹敏说。市场需要什么,老师和学生就要去学习。“我们职校老师一定不能脱离一线生产。”虽然是做设计的,但是工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得了解,还有测绘等等。

为成都市成华区秀水社区改造小区花园,研究院租了个小型挖掘机。同事范伟新手上车,小心翼翼地操作,守在一旁的刘虹敏直冒冷汗

“人不能老是呆在舒适区。”教学中,刘虹敏也一边教设计,一边催促学生动手做一个实体,“哪怕是一个卫生间,一个厨房。”她认为,只有在做的过程中,职校学生才会发现问题,否则,只会纸上谈兵,于将来无益。

“折腾”也意味着改变和新生

为一个老旧社区改造时,刘虹敏设计了几个小屋,灵感取自电影《指环王》中霍比特人的居所,她觉得造型别致。然而,小区老人看了后却不高兴:为什么要在小区建“坟包”一样的东西?研究院的人才意识到,设计与居民的习俗和观念产生了冲突。

拆了,重新设计。“一个教训。”刘虹敏说,设计需要与居民的需求、社区文化融合,不然适得其反。“比如白底上决不能写黑字。”

后来,接到成华区秀水社区一个老小区改造项目,刘虹敏带着学生先做调研。与居民代表交流,走访小区老人,不断调整设计方案。小区二孩增多,老人带孩子,大孩可以到处跑,可二孩小,老人抱着时间久了就累。“老人就提议说,能否对小区设施好好改造一下。”

为了在实用性与美学构造上取得平衡,研究院设计了很多凳子,并在一些几何形凳子装置中设置空间。这样,老人休息时,可以把小孩子放下来,既可以看着远处玩耍的大孩子,也可以让二孩单独而安全地呆一会儿。同时,研究院也设置了一些椅子,让居民可以边晒太阳边喝茶。这些设计深受社区老人的喜爱。

刘虹敏分析说:“老旧小区改造,实际上是通过设计重新塑造生活,牵涉社区文化、城市历史与定位、美学标准等方面。”这对设计就是一个大的考验,甚至你还得研究国家和地方政策。“设计远远不是画一张图纸那么简单。”

研究院与成都的社区、市政工程管理机构,广汉市、奉节县、西藏自治区等都有过合作,但论参与深度与项目的多寡,还是与成都市成华区的街道办最深、最多。

与成华区洽谈的机构中,有不少是大型科研院所,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研究院”并不起眼。成华区之所以愿意与研究院合作,正是觉得他们的设计能做到理念和生活的融合,重塑的空间能让居民真正感到舒适与美丽。研究院的设计也多次获得成华区社区规划品质提升奖项,其中,秀水社区项目获得一等奖。

秀水社区地面空间有限,不利于居民活动。研究院利用屋顶,设计了屋顶小球场,周边是小型花园。地砖上的图案是刘虹敏带着学生一笔一笔描上去的,栩栩如生。他们既做设计,也当砖木工。“很多不懂的技能都要学。”刘虹敏说,有时连花草栽培都要试一下。

空间重塑的,不仅是物理空间,还有精神空间。高洪社区改造项目,前期调研阶段,有老教师回忆:“小时候学校门口那棵枣树啊,真是太漂亮了,枣子熟了,大家就争先恐后地打枣子。”设计时,研究院就在一面墙上绘了一棵大枣树。完工时,小区居民夸张地呼叫,“因为勾起了他们儿时的记忆。”

有些小区是失地农民搬迁组成的,如何将新的城区生活与他们过去的生活连接,也考验设计素养。秀水社区紧邻北湖,有些居民以前是打渔为生,研究院就将渔文化融入设计里,在小区做了不少捕鱼场景的装饰画,做了相关装置,让下一代也能感受父母辈过去的生活。

“很多时候,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会有新思路,然后调整。”刘虹敏说。折腾也意味着改变与新生。

去年5月,成华区龙潭街道办事处聘请刘虹敏为社区规划师,随后,她又成为成华区空间美学文化服务中心主任。

头衔多了,责任大,教学、科研、管理、受邀做分享……事务一茬接一茬。

去年,研究院设计项目入账30万元,工程项目入账200万元左右。今年受疫情影响,订单有所下降,但到5月时,设计项目的签约金额也已经达到50多万元了。业绩亮眼,刘虹敏却又开始担忧研究院的发展。“比起市场化成熟的公司,我们分工尚不明确,谈业务、搞设计、跑销售,好多时候是混在一起的。”

但研究院是自己一手建起来的,她舍不得放下,况且平台搭建起来了,口碑有了,合作也增多。刘虹敏说:“要对学生负责,你只有往前走。”

研究院现在分为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三大领域,既有区分,也相互融合。科研主要是教师带着学生做研究,而研究又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或者用到对外项目中去。

今年,刘虹敏定的目标是树立品牌。公司法人这一角色也急需她适应,比如眼下,就需要她重新分配公司员工的工作,这些员工都是教师和由学生转化而来的。如何平衡不同角色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与市场化管理之间自动切换?又是新的挑战。

▼刘虹敏和她的团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