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62期·家教周刊(总第3479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暑期别样的成长: 阆中古城“打工记”
记者 胡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2020年第62期·家教周刊(总第3479期) 导报一版

日前,一对北京游客来到四川阆中古城一家土菜馆,一进门就享受到了特别的服务。门口两位10岁左右的女孩热情地迎上来,点菜、擦桌子、端菜的也是几个小学生。游客忍不住跟孩子们攀谈起来,原来,这是一群学生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在餐馆“打工”,体验劳动者的日常生活。

在餐馆“打工”的15个学生来自成都,最小的二年级,最大的也才刚刚小学毕业。他们承包了从迎宾、点菜、擦桌子、端菜到洗碗的一条龙服务,忙得不亦乐乎。不少孩子是第一次离开爸妈,从成都到阆中、广安、大英、遂宁一路“游历”,在这个暑假收获了别样的成长。

■记者 胡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讲经历

不怕热、不怕烫,城里娃也能吃苦

说起“打工”的经历,六年级学生戴乐希最大的感受就是“热”。八月正是盛夏骄阳似火的时候,她负责站在门口迎宾,吹不了空调,汗水大滴大滴往下流。一开始,她和同伴张庭玮站在门口,看到迟迟没有客人进来,两个小伙伴着急起来,便主动到人群中揽客。

张庭玮没想到,看起来简单的迎宾工作,并不好做。有的游客走过来前,已经被好几家的店员问过,张庭玮一开口,别人就很不耐烦。有时,同一个阿姨,问过好几遍,自己却记不住。

四年级学生符号负责点菜和收拾桌子,到了中午店里客人爆满的时候,他也会主动帮忙端菜。他发现,这些小事做起来并不容易。有时,刚准备好写菜单,客人却起身要走,他想劝一劝,没想到遭了顾客白眼。端菜的时候,有的菜把手都烫红了,他也顾不上处理,心里想的是不能把菜端错。

土菜馆的店主朱国忠曾是一位英语教师,听说学生们想来“打工”,他爽快答应了。他不知道,此前同学们已经被好几家店拒绝了。第二天一大早,他按照平时给烹饪协会学员培训的内容,给同学们进行了岗前培训,给每个同学安排了一个工种,并详细讲了注意事项。看到同学们在店里忙碌的样子,他大为赞赏,还给每一位同学写了评语:“表现不错,态度热情,能吃苦耐劳”;“行动迅速,反应较快”、“工作很卖力,再接再厉”。

北京来的两位游客看到同学们小小年纪来体验生活,非常感慨。一位老爷爷给同学们分享了他童年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临走时,还悄悄在柜台留了200元钱,给同学们买水喝。

谈成长

理解劳动者的不易,学习更有动力

张庭玮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劳动者的不容易。“看别人站在门口迎宾,笑一笑,说几句话,以为一点也不累。现在才知道笑久了脸会僵,站久了脚会疼。”张庭玮说,以前不知道打工的辛苦,也没有觉得有多大的功劳,甚至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做的。现在,看到院子里的清洁工阿姨,她会主动问好。

“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在返蓉的车上,戴乐希脑海里冒出了这几个字。她有了危机感:“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干不了自己想干的事,去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二年级学生阳锐童是年龄最小的一个,这次他体验了写菜单,看到客人来了,平时内向害羞的他,主动迎上去,成功地完成了点菜服务。他也有自己的感悟:“人生有点难的时候,要努力。”

学生刘乐恒为客人记录菜名,一开始因为紧张,差点连字都写不出来,热心同学赶紧过来帮助。第二次,他发现自己放松了很多,到后来越来越熟练,越来越从容。“我明白了人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才会真正成长;只有经历过困难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才会做得出色。”在暑期实践记录单上,刘乐恒写下了这样一段感悟。

除了在餐馆“打工”,同学们还游历了阆中、广安、大英和遂宁等地,参观了当地博物馆和自然景观。同学们轮流当起小讲解员,向同伴及来来往往的游客介绍每个景点的特色。生活上,同学们互帮互助。和戴乐希同住的二年级小妹妹,每天自己洗头洗澡、洗衣服,戴乐希当起小老师。

“经历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这次活动的总策划、家长罗爱华认为,这次活动中,同学们经受了挫折,遭受了白眼、冷落,也感受到了陌生人的温暖,餐馆店主、北京爷爷,还有餐馆旁边卖冰棍的阿姨……这些意想不到的体验都是“行走的课堂”,超越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建立了与生活的联系。

家长说

风险可控时,鼓励孩子体验生活

 

今年的暑假有些特殊,疫情境外输入的风险始终存在。孩子是宅家学习,还是走出去体验生活?对于家长来说,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张庭玮的妈妈包喜平坦言,一开始她也很忐忑。充分了解之后,她认为去的地方交通方便,参与人员都是家附近的孩子,并且带队的也是值得信任的家长,风险是可控的。“想让孩子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希望他能独立承担一些任务。”包喜平说,在混龄的团体中,孩子的胆识、为人处世、生活自理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周红英的女儿戴乐希回来后给父母分享了很多经历,她发现女儿“更开朗、自信,心智更成熟了”。她一直希望培养孩子独立意识,懂得通过劳动换取成果,这次“打工”的经历特别好,不用过多说教,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遇到的困难,会教给孩子成长的道理。

罗爱华招募队员的时候,许多家庭都表达了想去的意向,但少部分家长最终放弃了。她非常理解,但她对自己有信心。这些年,为了培养儿子符号,她和孩子爸爸一起,组织过许多场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博物馆系列、走进大自然系列,还有孵小鸡研究性学习等。“我和孩子爸爸达成了默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成才。”罗爱华说,在行走中能够看到“完整的人”,家长才能帮助他扬长补短。这次加入小讲解员的环节,源于罗爱华认为,在公众场合敢于表达,是孩子应对未来世界必备的素养,也是培养自信心的有效方式。活动中,有的孩子偏内向,在得到了足够的肯定后,也会有亮眼的表现;有的孩子想交朋友,错用“炫富”的方式惹得同学反感,自己也开始反思……每个孩子都收获了不一样的成长,点点滴滴,最终汇聚成一股力量,帮助他们获得幸福的人生。

记者手记

安全不放松,还是成长不缺席?这不是一个单选题

在峨眉山七里坪的一家餐馆点餐,交流之中,记者偶然发现眼前的服务员是打暑期工的大学生。此后,接连在好几家饭店都看到了学生暑期工的身影。即便是在疫情威胁尚未完全解除的时候,依然有很多学生愿意参与暑期社会实践。

这群在阆中古城“打工”的学生就更为勇敢了,一周时间去了四个城市,不仅参加了餐馆服务、当小讲解员等社会服务,还做到生活自理。其中,好几个都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在学校集体活动难以开展的当下,家长自发组织孩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否值得提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家长会担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媒体报道中一些交通事故让人心惊,走出去就多一分危险;有家长认为,做好个人防护,加上活动准备足够精心,风险能够避免。

安全不放松,还是成长不缺席?答案可以有很多种。这个假期,有的家长安排孩子宅家看书、练字、学习,再安排几次家庭外出,和家人一起读书、看世界;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回老家,和亲朋好友的小孩玩耍,体验大家庭的温情;也有的家长,像罗爱华一样,组织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在行走中体验生活。无论哪一种,目的都是同一个,创造一切可能,建立孩子和生活的联系,不让孩子生活在只有书本知识学习的环境中。

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发成功之前,疫情的危险始终存在。家长们有什么创意,给孩子提供既安全又丰富的成长环境,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