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64期(总第348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以大融合求大发展
——川师大教科院院长李松林谈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建设
■实习记者梁童童
《教育导报》2020年第64期(总第3481期) 导报三版

8月23日,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李松林在全国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建设线上线下学术研讨会上发言,就高品质学校发展样态、育人模式、实践三个层面进行论述。他认为,实践中育人,“大概念”育人,乃是作为一所高品质学校以大融合求大发展的基本思路。

1 .发展样态:更为充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李松林认为,新时代、现阶段,高品质学校应当追求的学生发展的样态是:更为充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基本面的完全发展,解决学生发展的片面性问题;二是基本面的整体发展,解决学生发展的畸形化问题;三是多样化的个性发展,解决学生发展的同质化问题。

这种全面发展,是一种更为强健的核心素养发展,它通过合理利用问题情境、高阶思维、复杂问题等,锻炼学生的广泛适应力和持续发展力,培养学生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知识建构力、问题解决力、责任担当力。李松林总结,学校应当追求的学生发展样态是一种“大”发展,相对于学生低阶的、眼前的、粗浅的、局部的发展,是一种更为充分的全面发展、更为强健的素养发展。

2 .育人模式:五育并举-五育融合

高品质学校要追求德智体美劳更为充分的大发展样态,需要的是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所谓五育并举,即德育为魂、四育并行;所谓五育融合,分三个层次进行:学科综合育人,即借助一个学科同时完成德智体美劳的育人;多科协同育人,即跨学科的整合与协同;广域实践育人,即校内外生活育人,超越学校,走向生活。

李松林认为,这种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整体地建构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旨在让学生学习有深度的知识、培养真正的美德,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切身体验等高阶思维运行过程中,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走得更远;对自身与外物形成深度的理解,能够解决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整体建构是核心素养的生成方式,无论是科目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应聚焦核心目标、核心知识、核心问题,用核心知识整体地、统摄地去学习。

这种育人模式是一种大融合的模式,秉持的是“分则伤,合则利”的理念。“知识之间、学科与学科、学校与社会之间是不能分开的,分拆的育人模式都不利于大发展,要统合、整合的育人模式才可以。”大融合发展,融合的是知识与事物、知识与知识、知识与行动、知识与自我。只有当这些元素融合之后,“知识才能真正为我所用,是我的工具媒介和力量。”

3 .实践:大融合的绝佳途径

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如何落实大融合的育人模式?李松林给出的答案是实践。让学生去“看一看工地里发生的事,田地里发生的事”,融合知识与事物;“实践才能出真知,才能发展核心素养,德智体美劳才能全面发展。”

关于实践,李松林提出一种“大”概念:大融合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它连接了理论与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工具而存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除了具体的知识,还应有大概念,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课堂内外的知识就靠这个大概念来整合。“能够打通德智体美劳的那个东西,就是大概念。”熟悉大概念,能够帮助学生融通下位概念、表层概念、外围概念、实践经验,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通过实践将理论运用于生活。

李松林说:“实践中育人,大概念育人,乃是作为一所高品质学校以大融合求大发展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