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66期(总第348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素养培育要创新知识的打开方式
■许大成
《教育导报》2020年第66期(总第3483期) 导报三版

如何处理知识和素养的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当前,一线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对“素养离不开知识”已形成共识。但对“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培育素养”,仍然充满疑惑和焦虑。其实,后一个问题还可以换一种提问方式,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现身”或“打开”,有效链接知识与人生,使知识成为化育生命的必需营养?

体验先行:让知识有根

记得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就是说凡事从根基上下功夫,自然会有显著成效。同样,假如知识是“果实”,那么经验就是“茂盛之根”。哲学家怀特海认为,生活经验是知识生成的先决条件”,知识若不与个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就会沦为一堆无用的信息堆砌。但当前教学存在知识“无根”的倾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切断,以结论形式单向灌输,这种无根的知识很难支撑核心素养。为此,必须坚持体验先行的原则,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鲜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熟悉亲切的生活,把已有的经验唤醒与调动起来。一位老师在比较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时,面对学生的困惑,不是讲授书本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经验。他说,同学们,你怎么比较两根筷子的长短呢?学生说,放在桌子上,先让一头平齐,根据另一头的长短就知道筷子的长短了,说完也就恍然大悟。一克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在学生生活中,类似于筷子的经验很多,我们要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就要自觉启发、丰富与发展这些经验,从而厚植知识之根,让后续学习从学生心里既顺乎自然,又合乎规律地生长出来。

深度拓展:让知识有魂

      知识有结构,假如用冰山来类比,那么,处于水平面上的是知识的“概念、命题和理论”,处在中间的是知识创生的“过程与方法”,而处在底部的则是知识创生所携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教学,必须从“概念、命题和理论”的表面,深入到知识创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里面,只有这样,才能抵达知识的生命和灵魂,为形成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打下坚实基础。面对“为什么泰勒斯是世界上第一位哲学家”的学生提问,假如你让学生只记住“世界本原是水”是古代唯物主义,那你的教学尚停在看得见的知识之“表”,没走进看不见的知识之“里”。但如果你创设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明白,泰勒斯的“第一”,不仅是形成时间上的“第一”,还第一个批判了“世界是神创的”思想,显示了崇尚科学的“勇气和态度”,更重要的是第一个把“世界万物归于一”,为以后哲学家追问世界本原提供了思维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知识的命题,而且领会了哲学的思想与方法,培育了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发展核心素养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深入到知识的里面,把知识蕴含的深层育人价值“挖掘”和“呈现”出来。

活力取向:让知识有品

知识教学存在“存储”取向和“迁移”取向。前者把知识“作为定论、作为对象、作为结果”来接受,把占有与获得书本知识作为学习的目的,后者把知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追求知识在新情境中的活化和转化,在知识与人生之间建立内在的关联。显然,两种取向获得的知识品质有高下有无之分,其中,“存储”取向让学生获得的只是没有活力的惰性知识,只有后者,才能提高学生应对生活世界真实处境的能力。你可以引导学生调动语文知识,为李兰娟申报“感动中国”人物写一段说明书;整合地理和经济知识,为家乡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等等。因此,要培育核心素养,必须提升知识品质,增强知识在新情境中拓展和迁移的能力,一方面通过“怎么看”的精神指引,引导学生走出原有认知的“局限”与“狭隘”,生成新的“视野”与“格局”,实现与文本知识的“视界融合”;另一方面,通过“怎么办”的实践指引,提高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这样,我们的知识教学就克服了人生、情境与知识的彼此疏离,实现境知相依、人知融生,成为学生重构精神自我,洞察生活智慧、增进人生幸福的智慧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