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66期(总第348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让娃娃坐在教室里读书就是硬道理”
——普格县荞窝镇控辍保学记
■本报记者 钟兴茂 葛仁鑫 文/图
《教育导报》2020年第66期(总第3483期) 导报二版

“俄底小杨你咋又没去上课,跑到哪里去了?”普格县荞窝镇分管控辍保学工作的副镇长杨洪对着电话那头问道。“杨叔叔我没跑,我请假看望生病的亲戚了。”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大男孩的声音,“我以后会好好上学的。”听罢,杨洪的神色缓和下来,挂断电话,他告诉记者:“荞窝镇自主搬迁居民多,控辍保学工作难度大,但越是困难,我们越要迎难而上,因为让娃娃坐在教室里读书就是硬道理。”

荞窝镇位于248国道旁,交通便利,当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曾是监狱农场。农场搬迁后,不仅普格县各乡镇,甚至凉山州其他县也有不少居民搬来此地定居。据统计,荞窝镇居民来自全州14个县的33个乡镇,被称为“小小凉山”。该镇现有人口21900余人,其中适龄儿童有7007人。居民们长期以来早婚早育、重生不重养的观念,也使得荞窝镇过去辍学学生众多。早期自主搬迁的无序,导致管理困难,进一步加剧了控辍保学工作的难度。2019年第一季度,荞窝镇辍学学生多达1000余人,但经过政府、学校、村委的努力,截至记者发稿前,荞窝镇已经劝返所有辍学学生。

摸清底数,想尽办法把娃娃劝回来

由于荞窝镇居民多是易地搬迁而来,户籍所在地在外地,户籍和学籍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很普遍,因此,摸清底数是控辍保学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019年,凉山州控辍保学系统中,荞窝镇的辍学学生是600多名。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荞窝镇组织乡镇、村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做到“人人见面、不漏一户一人”,又调查出近400名辍学适龄儿童。“我们一定要把这1000多个娃娃送回学校!”当时杨洪刚接管控辍保学工作,他充满干劲和信心。

按照普格县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和“双线八包”工作机制要求,荞窝镇每个干部都分别联系10户居民,随时把握居民子女的就学情况。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学校延迟开学。复工复产后,许多学生又按捺不住,外出打工。俄底小杨就是荞窝镇委洛小学的学生,漫长的寒假让他无所事事,村里的工头带着他外出打工。4月,学校开学不见俄底小杨报到,学校校长联系家长,但是家长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几经周折,杨洪终于通过电话号码,查明他在东莞。

电话打过去,俄底小杨说:“我在外能挣到钱,不想读书了。”“不读书就没有出路。”杨洪反复劝了多次,但是效果并不好。后来的一次电话中,杨洪让俄底小杨去问问厂里领班的工资和学历。经过对比,俄底小杨这才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表示愿意回学校读书。

俄底小杨回到西昌时是凌晨4点,委洛小学的校长安哈地已经在车站等着他,他一走出车站,校长就迎上去为他披上外衣。俄底小杨先是沉默着,上车后他告诉校长,以后一定好好读书。

教育融入生活,才让学生留得住

“我今年9岁,上一年级了。”荞窝镇中心小学校学生吉好莫惹牛小声地回答记者说,“上次考试,语文考了83分,我很喜欢语文课。”荞窝镇中心小学校校长唐正华介绍说,吉好莫惹牛家是建卡立档贫困户,家里只有妈妈带着她和姐姐,前两年,妈妈带着她在外打工,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妈妈在镇上找到工作,她也顺利入读。

唐正华告诉记者,学生辍学一方面是跟随父母外出打工;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不仅缺乏父母照顾,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从而无心学习,辍学在家。“要留得住学生安心学习,学校就不能只教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生活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他说。

考虑到学校留守儿童居多,学生衣服坏了需要缝补,几年前,荞窝镇中心小学购买了12台缝纫机,初衷是教会一些有缝纫兴趣的学生使用缝纫机,周末时,帮助学生缝补衣服。后来,该校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民族服饰制作与创新小组,学生们不仅能学缝纫技术,还进行一些民族服饰的创新设计。“2015年,学生们还在中国彝族服饰大赛上获得优秀奖,同台竞技的还有行业内的专业团队。”唐正华自豪地说,“学校现在的校服也是学生们自己设计的。”

解决了“衣”,学校又想办法解决学生“食”的问题,开辟了校园小农场。“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种植蔬菜,放假回家,可以试着种一些。”唐正华说,农场里还养了鸡鸭,农场的收成会进入学校食堂,改善学生伙食。

普格县控辍保学办相关负责人陈松认为,控辍保学工作,不仅是把学生劝回来,更要留得住,而留住学生就得靠学校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环境,丰富课程和课余活动,用质量、环境、活动留住学生。“6月底,教育厅在普格县启动凉山州未摘帽县片区学校‘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工程,这必能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为控辍保学增添一重保障。”他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