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67期(总第348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王又佳:做一盏照亮学生的灯
◆实习记者 梁童童 本报记者 何文鑫文/图
《教育导报》2020年第67期(总第3484期) 导报二版

“相较于‘引路人’,‘平台’这个词或许更适合我。”从教29年的泸州市纳溪中学教师王又佳,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在她的办公桌上方,贴着一行字:“精湛的业务是照亮学生全面发展的光源。”

在她的指导下,很多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成绩得到大幅提升,不少考入了一本甚至是“双一流”高校,更难得的是她充满人文性的教学,引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看到了自身的可能性,走入更广阔的天地。

29年来,王又佳致力于做一盏明灯,散发光亮,让学生认识自身、看清周围,自己选择想走的路。

“大语文观”,探寻更多可能性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我想教给学生的更多是思考和表达的能力。”29年间,王又佳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对整个人文世界的热爱让她秉持“大语文观”,即以一种将自身置于历史与宇宙之中的结构意识去生活。

而这种意识,就是王又佳希望通过语文教学带给学生的。

高一语文课本中,夏衍的《包身工》中有一段关于包身工女孩被残酷的监工制度压榨以致没工夫讲“羞耻心”的描写。讲到这一部分时,王又佳听到了有同学偷偷在笑。《包身工》中描写的女孩子十五六岁,年龄正与高一年级的孩子相仿。

“同样是正值青春的年纪。听到他们笑,我就跟他们讲,有时候‘生命的尊严’与‘生存的压力’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王又佳说。

“课前三分钟”是王又佳每堂语文课的例行“前菜”,上台发言的同学需要上台演讲3分钟,内容可以是介绍一个人、一本书,或者陈述一件时事、一个现象,而最重要的,是这位同学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王又佳从课堂内外引导学生不断地“摄入”与“产出”,从广阔的人文世界中汲取养分,探寻与塑造自我的可能性,成为有文化、有气质、有信仰的人。

“精透、活力、激情、诗意”

29年的教学实践,让王又佳更看重课堂是否能够真正解决学生的需求,而非形式。在她看来,真实有效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

王又佳把自己教学风格总结为“精透、活力、激情、诗意”,其中的“精透”与“活力”就是实现课堂真实有效的关键。所谓“精透”,就是教师能够直击知识点,精准、透彻地解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产生有效的师生互动。而“活力”,不仅要求学生行动上积极参与、情感上积极回应,也要求王又佳的教学方式更具灵活性。

王又佳的“激情”和“诗意”,不只表现在课堂上、工作中,更是融入了她的生活。她对人文世界和教学的热爱,使她有能力去发掘教材中的诗意,点燃学生的激情,这样的教学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能够提升分数的知识和技巧,更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人文世界。

王又佳认为,教育教学不只发生在课堂上、教材中,而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周末或者寒暑假,一有时间,王又佳就会看书或者旅行。她用自身的经历告诉学生:世界很精彩,一定要多去发掘其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