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67期(总第348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杨彦军:在大巴山续梦、圆梦、助梦
《教育导报》2020年第67期(总第3484期) 导报二版

今年是杨彦军来到巴中市恩阳区观音井镇乐丰小学的第7个年头,聊天时,这个来自甘肃的“80后”小伙说着一口流利的四川话。7年前,他辞掉稳定的工作,通过特岗教师招聘,只身奔赴大巴山区,7年里,他坚守在乡村学校的讲台上,既圆了自己从小的教育梦,也助力更多的孩子带着梦想走出大山。

为延续室友梦想也为圆自己的梦

杨彦军的老家在甘肃省庄浪县的一个贫困山村,“那里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有茫茫的戈壁,荒凉的山丘。”杨彦军回忆说,自己从小就深知: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捷径。

2011年,杨彦军从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刚踏出校园大门的他,怀揣着教师梦想,却迫于生计,到了银行工作。杨彦军回忆说,寝室4个人里,毕业后走上教育岗位的,只有一位。

而这位走上教育岗位的室友到贵州山区支教,送学生回家返程的时候,不幸滑落山崖摔伤,第二天早上才被人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其高位截瘫。

得知这个消息后,杨彦军和另外两名室友前去看望,不料遭遇不幸的室友不仅没有颓丧,反倒给他们讲起自己支教时的点点滴滴,“他当时就说,自己并不后悔。”这给了杨彦军极大的触动。当室友问到他们是否愿意去农村支教时,杨彦军下定了决心。

从医院回去之后,杨彦军辞掉银行的工作,通过特岗教师考试来到巴中市恩阳区乐丰小学,“另外两名室友也辞职了,分别在广元和新疆走上教师岗位。”杨彦军回忆说:“既是延续室友的梦想,也是为了圆我们自己的教育梦。”

从陌生到扎根,“一切都值得”

2013年,杨彦军坐着火车一路南下,来到了大巴山区。

一开始,崭新的环境让杨彦军有些措手不及,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问题。那段时间,上课时,杨彦军是老师;下课后,学生就成了老师。“到了课间我就让学生教我四川话,放了学跟着他们去熟悉周围的环境。”杨彦军回忆说,“渐渐地,就爱上了这里,爱上了学校、爱上了教育。”

就这样,杨彦军扎下了根,2016年,他结婚了,把家安在了巴中城区。

杨彦军所在的乐丰小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乡镇学校,位置偏远,学生有800多名,常年上课的教师却不足40人。杨彦军除了当班主任外,还同时教数学和物理两门学科,每周的课多达34节。

而杨彦军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有时一周、两周,最长的时候甚至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儿子在一岁左右认人的时候,竟然都不认识我。”对于家庭,杨彦军十分愧疚。

7年里,杨彦军送走了三届初中毕业生,教学质量多次受到表彰。班上大部分同学理科偏弱,他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来为学生们辅导,但“只要站上讲台,感受到同学们渴求知识的目光,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7年的时间里,杨彦军有很多机会可以走出大山,他都放弃了,“我舍不得这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