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67期(总第348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何锋:当好“善地”的见证者和建设者
本报记者:殷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2020年第67期(总第3484期) 导报三版

6月8日,一节名为“德格县中学非遗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直播课吸引了全省很多教师:从藏文书法到德格藏戏,从麦宿技艺到唐卡制作,这节精彩的讲座主讲人何锋不是德格本地人,而是一位援藏教师。

德格意为“善地”,这里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德格印经院被称为“雪山下的宝库”。

2018年9月,何锋作为成都市高新区援藏支教工作的一员,来到德格县支教,挂职德格县中学副校长。

◆因地制宜,当好“引线人”

“学校需要什么科目我都可以教,我服从安排。”一到德格县中学,何锋便向校长表态。校长了解到何锋是成都市中和中学行政办公室主任后,便让他分管学校办公室工作,一是可以发挥所长;二是为学校准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作指导。

虽分管行政工作,何锋也担任语文教师。一次作文课上,何锋发现,受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藏区学生的作文达不到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两周后,一堂“认清方向好赶路”的课在德格县马尼干戈初中开讲,课上,何锋结合甘孜州中考作文标准逐个分析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看到学生眼光里的求知欲望,与当地教师交流讨论,我就觉得做这些事很有意义。”他说。

2019年上半年,学校缺体育教师,何锋主动提出教体育。刚开始,何锋有些吃不消,在其他教师的帮助下,他逐渐适应下来。这期间,何锋指导组建了新的德格县中学国旗班。

何锋还想方设法丰富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引进“梦想飞”网络直播课程,让孩子们与行业“大咖”对话。他常常给师生们推荐书目,开展“同读一本书”、读书沙龙等活动。

◆扶贫“造血”,当好建设者

为凸显藏区学校的文化特色,何锋决定开发一门“非遗”校本课程。一有时间,他走进德格印经院观察雕版印刷工艺,和格萨尔说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阿尼、藏文书法州级传承人三郎扎西对话。“我收集的材料都是一手资料,让孩子们感受到非遗课程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他说。

如今,德格县中学非遗文化课程基本建立,学生们可以在“非遗馆”练习藏文书法,进行麦宿技艺、唐卡制作。今年6月,何锋在四川省2019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紧缺领域(学科)教师专项培训上作“德格县中学非遗文化课程”的主题分享,受到广泛好评。

教育帮扶的关键是“造血”。何锋帮助德格中学完善了学校制度、课程建设工作,主持拟订了《非遗文化课程建设工作报告》《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报告》,牵头修订并编制了《德格县中学教师手册》等。两年间,他走遍了全县26个乡镇所有的学校(教学点),还与6名德格县中教师缔结为“师带徒”帮扶关系,同时指导县中语文组成功申报省级子课题,并担任主研工作。

此外,何锋联合援藏支教教师团队,定点帮扶贫困户,先后捐赠了3万余元现金和衣物、学习用具等爱心物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多方筹集5万余只口罩、消毒用品等防疫物资,为德格县中小学顺利复学复课做好准备。

今年暑假,何锋两年的援藏支教工作已经结束,但受组织调配,他继续留在德格。“援藏的经历让我一生骄傲,我是‘善地’德格的见证者,更是建设者。”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