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70期(总第348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做好新时代中学教育的“答卷人”
——全国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建设线上线下学术研讨会中学教育分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陈朝和
《教育导报》2020年第70期(总第3487期) 导报三版

禹天建绘

近日,一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和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国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建设线上线下学术研讨会”吸引来自京浙陕渝沪的专家学者、名校长们,研讨“高品质学校建设”。其中,在中学教育分论坛上,成渝两地的中学校长们带着各自学校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分享。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校长刘强

实现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共同体”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如何建设新时代高品质中学”这个问题,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发,刘强提出建设“卓越七中万达共同体”这样一个思路,明确了扮演好“教育答卷人”的角色。

刘强认为,通过挖掘学校教育的驱动力、内驱力、领导力、创新力、持续发展力等,学校建构起体现学校文化的“卓越七中万达共同体”、彰显办学特色的“卓越七彩达成教育”、承载教育质量的“卓越高品质课堂”,通过这3个维度的体系建设,可以实现通往高品质学校的路径。

“共同体是关乎学校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是认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共同体,是在校园中享有共同荣誉、共有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刘强说。

◆双流棠湖中学校长刘凯

以“选课走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个体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无法实现高品质的中学教育。”刘凯说。

在棠湖中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办学的总目标。刘凯认为,要落实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实现高品质办学,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行政班教学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二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之间的矛盾。

为此,棠湖中学实行彻底的“选课走班”,给学生彻底的自由选课的权利。首先,学校在顶层设计上明确教育理念,梳理学生发展素质,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在课程上下功夫,除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以外,我们开发了85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想方设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课程开发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素质。”刘凯说。

为最大程度缓解大规模选课与有限教学资源之间的冲突,棠湖中学还同企业合作,开发合理有效的排课系统。此外,学校在“选课走班”中实行全员导师制,让每一个老师成为学生的导师,教师一岗双责,实现了“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是导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效果。

◆双流艺体中学校长石东华

农村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之路

在石东华看来,农村普通高中,特别是一所艺体中学,其实从一开始需要面对的问题并不是高质量教育,而是求生存。从生存到发展,再到追求高品质的发展历程,双流艺体中学通往“高品质学校”的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石东华认为,农村的普通中学,也可以走高品质学校建设之路,也可以赢得高品质发展。在他看来,学校的高品质必然是课程的高品质,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跑道。学校通往高品质办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确立明确的办学思想,构建独特的育人模式。

在双流艺体中学,学校以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依托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班本化、班本课程生本化,构建了德育统领、文化奠基、艺体扬长的特色模式,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有特长,人格健全有品位”,闯出了一条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新路。

◆成都市铁路中学校长杨云雄

学科融合助推五育并举

“学科融合就是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教育交流沟通,通过多种学科的相互支持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杨云雄说。

杨云雄认为,中学阶段推进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型成果的重要条件,这对学生、教师甚至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用学科融合助推五育并举,实现学校的高品质发展。

比如在实践中,铁路中学将理化生学科教研组整合为理科综合组,定期教研活动,梳理学科交叉点,探讨融合式学科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课程融合,通过跨学科建设合作,拓宽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空间,整合了理科知识,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逐步养成了急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改变了传统知识的学习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深度改变。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欧健

让学生成长为自己满意的样子

“在我心目中,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就是人民特别满意的学校,同行特别认可的学校,还有学生非常喜欢的学校。”欧健说,教育关乎生命生长,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目的而不是手段。

欧健认为,学生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从中学开始就学会了解“我到底是什么”;二是从中学开始就慢慢明白“我到底要去哪里”;三是从中学就要开始学会判断“我要怎么去”。

“我最想看到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的学生以快乐、自信、阳光的姿态,去走向属于他们自己选择的人生。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教师营造一个创新教育、生涯教育的氛围,努力营造师生缤纷自觉的文化生态。”欧健说。

欧健所说的文化生态,是以尊重创造为基本取向,以课堂、课程、课题为基本体系,以家庭、学校、生活为基本方向,从而在这样一个发展思路下,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的人,实现高品质办学。

专家观点

传承历史立足现实掌握未来

“在通往高品质学校的建设中,学校通常会面临处理品位与质量、传承与突破、理论与实践、点线面联动等多重关系的局面。”《基础教育》编辑部主任李栋认为,这样一种实践,恰恰让每一所学校清晰教育本位,认清自我定位,把握改革方位,提升理论站位,确保落实到位,最终提升学校的地位。

“学校要走向高品质,必须传承历史,立足现实、掌握未来。现实是我们过去未来的衔接点,当下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实呢?我们处在一个新时代,承接着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李栋说。

李栋认为,在学校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涉及“高品质学校理念下的实践转化的问题”,面临4个维度挑战,包括教师对高品质学校建设理念的情感态度,比如教师是否接纳,是否认同;教师对高品质学校具体概念命题的话语认知,比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方式变化;寻求改变教师思维意识的方法;高品质如何落地,在行动策略上如何进行转化。

在他看来,学校在高品质发展中要注重在明确价值意义、分析典范案例、找准路径方法上下功夫,而且如果一所学校想要建成全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品质学校,还必须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