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72期(总第3489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阅读是最好的备课
■丘艳荣
《教育导报》2020年第72期(总第3489期) 导报四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给教师的建议》,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个章节——《从哪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书中举了一个工作了33年的老教师上历史公开课的事例,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都入了迷。事后一个听课教师请教:“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可能不止1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花了约15分钟。”

书中揭秘了这种一辈子的备课其实就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优秀教师教育技艺的提高,正是由于这种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了他们的知识海洋。”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的备课才不会单调乏味,我们的教学思维才能成为源头活水,我们的课堂才能如流水潺潺,生机勃勃。

“阅读是最好的备课”,对这样的观点,我深有体会。

去年,转岗教了8年音乐的我又重新回到了语文科教学的岗位上。开学前,我多多少少有些焦虑。那种焦虑,就好像是一个农夫多年没有侍弄土地,一个战士多年没有摸枪射击,一个手艺人多年没有碰他的活计一样,心难免忐忑。于是,我跟几个好友同时也是优秀的语文老师聊天,向他们请教。我一连串地问:“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怎样的走向了呢?对我们语文老师的素养有什么不同的要求了吗?语文课堂要注重哪些能力的培养呢?我要怎样重新适应语文教学?”脱岗这么多年,我其实是被“打回原形”,我必须以一个“新人”的姿态回归。

朋友们很会宽我的心。他们都说:“你没有问题,因为你其实一直还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这么多年,你阅读、思考和写作从未停下。你看,你发表这么多的文学作品,你在市报担任特约指导老师,指导和点评学生作文,你在各教育主管部门的论文比赛中也屡有斩获。你要相信自己。这些就是最好的备课。”

在这样的鼓励声里,我走马上任了。在接下来的语文科教学中,虽然也遇到过一些困惑,但我发现,长期的不间断的阅读真的是我工作的法宝。学生们很喜欢我上的课。他们说,丘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让他们每天都期待语文课的到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语文园地》里有一个“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经典情节,我让孩子们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读出关羽的神勇之气。讲完这些,我跟学生聊了一下相关的历史:“其酒尚温,仅这四个字就体现了罗贯中的过人笔力,把一个神勇的关羽活生生地刻画出来了。但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虚构的成分很多。根据史料白纸黑字的记载,斩杀华雄之人并不是关羽,而是另有其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学生被我勾起了兴趣,津津有味地听我还原了历史,知道历史上斩杀华雄的原来是孙坚,而非关羽。最后,我对孩子们说:“我们要区分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差异,靠的是多读书。先读历史,多读历史,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表达。”孩子们感叹,小说精彩,历史也有趣。看来,真的要多读书啊!一个信手拈来的史料补充,让课堂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博览群书的欲望。

“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想把语文上得生动有趣,上得让学生欲罢不能,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学会用一生的时间去读书,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

我的阅读偏好是文学类的作品,但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打破时空限制,树立大备课观,所以,我意识到不能只按照自己的个人偏好来读书。朱永新教授说过:“改变,从阅读开始。”在读文学名著的同时,我开始注重读读报刊杂志、读读名师课堂实录、了解教育专家思想。因此,我的书架逐渐多了教育类专业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陶行知、朱永新等的教育专著,也认真阅读教育刊物,经常研读名师课堂实录,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背景,提高教育技巧。这些知识储备是我在课堂上尽可能游刃有余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