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76期·家教周刊(总第3493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春蕾计划”青春期教育项目落地四川——为女童撑起爱的保护伞
记者 胡敏 梁童童
《教育导报》2020年第76期·家教周刊(总第3493期) 导报一版

青春期既是生理上的发育高峰期,又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青春期呵护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9月28日,“春蕾计划”青春期教育项目四川启动仪式暨“女童保护,共同的责任”专家交流会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四川省妇女联合会主办,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联合承办。四川省及各市州妇联、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教育部门、学校等单位代表,以及家长和青春期女孩代表共600余人参加。与会专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深入探究了如何科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给女童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记者 胡敏 梁童童

家庭篇

青春期教育是孩子的权利

青春期以女性的卵巢、男性的睾丸大量分泌性激素为起点。这个时期,孩子们有新的需求,也有新的权利。

陈一筠认为,青春期教育涉及三个方面。生理教育,主要是理解性器官的作用机制和原理;情感教育,是如何去理解“情窦初开”这种现象,以及这个时期孩子会有怎样的好奇心和尝试;生命教育,就是哲学层面的青春期教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想了解自己,了解异性,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关于性、情感、生命、两性关系方面的问号。青春期教育就是在解决这些问号,同时解决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萌动的情感、激素带来的生理欲望,大众传媒的暗示,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隐私部位不能让别人触碰,遇到猥亵应该怎样去求助,被侵害之后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怎样在保护孩子隐私的前提下去报案……这些知识不仅是孩子需要学的,家长更应该掌握。

同龄同性的孩子,发育的差异性很大,个人遗传、营养、接触的信息不同,青春期教育需要的差异化、个性化、隐私化教育,学校做不到,家长才是主角。“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陈一筠表示,希望各方能够积极配合,把青春期教育的家校共育推动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一筠

给成长一些仪式感

当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时,如果能预先知晓身体即将发生的变化,那么心理上不至于太慌张。父母的积极态度,可以帮助女孩愉快地接受身体的变化,并对自己身体发育有更积极的态度,建立性别自尊和自信。例如,当女孩初潮来临时,如果父母为她举行庆祝仪式,传递的信息是: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你很健康,爸爸妈妈很高兴你长大了。反之,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消极态度会让女孩放大生理期带来的不便,排斥身体的变化,甚至排斥自己的性别,形成性别自卑。

月经期的护理、内衣的选择、痛经的困扰、容貌与体形的高期望……诸如此类因素都会困扰孩子。“我们要告诉孩子,你是正常的。如果有人取笑你,那是他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苟萍认为,无论是否处于青春期,都要教导孩子如何懂得尊重个体差异和隐私。

成都大学心理学教授

苟萍

激发孩子的发展资源

青春期和青少年是两个概念,青春期更多是生理层面从不能生育到能够生育的阶段。女孩的青春期是从10岁到14岁,男孩是从12岁到16岁,所以10到14岁的女童尤其需要得到关注。而青少年则是从青春期开始,到大脑前额叶髓鞘化完成作为标志,到二十五六岁结束。

女童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女童保护不只是女童自己的事,还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苏彦捷曾在德国参与过一个项目,研究8—16岁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资源。研究发现,10个发展资源中6个来自孩子自身,4个来源于周围环境。来自孩子自身的有同理心、自我认同、自我效能感、乐观的态度、意义感和自律。4个周围环境分别来源于家长的情感支持和权威支持,以及来自学校的同伴融入和学校融入。“所以,我们在保护女童时,应该激发她们的发展资源,像建立免疫系统一样,帮助她们抵御成长中心理的困扰和挑战。”苏彦捷说。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苏彦捷

女孩应追求美好的生命状态

杨雪梅认为,家长、教师朋友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引导青春期女孩追求一种美好的生命状态。这种美好的生命状态包含几个关键词:挺拔、强健、舒展和充实。青春女孩应该身形挺拔、心理强健、充满活力、凡事不退缩、能自律且对生涯有规划。

如何实现?首先,教女孩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夜不外宿,不理会陌生人搭讪,识别环境中的危险,学习安全逃生技巧等。其次,提升女孩在校园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关注孩子在校园中的人际关系,防止遭遇霸凌;教孩子正确区分友情和爱情,对异性产生好感怎么办,怎样拒绝诱惑不受骗等,都需要和孩子探讨。第三,要教孩子做界限清晰,内心强大的女孩。女孩既要有仁善、感恩、助人等传统女性特质,也要有自律、有主见、果敢等男性特质,这样的女孩长大后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女性。

父母自身也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有爱、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成为女儿值得信赖的父母,这样女孩遇到任何成长中的难题会第一时间得到支持。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杨雪梅

学校篇

写好爱的方程式

郭光恒抛出一个爱的方程式:女童保护,家是根据地,学校是主阵地,社会是大环境,只有女孩感受到父母爱的温暖,校园的美好,有了正确的方向,才能真正沐浴在阳光下,向着美好的未来出发。

女童保护,学校可以做的有很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方向对了,路子对了,就不会走偏;心理课程提供精准支持,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学会交往、懂得情绪管理、学会学习和自我保护等;多彩活动点亮校园生活,活动中精彩的身影就是最美好的成长故事;细心护航是关键,防欺凌、防网游、防不正当交往等;推进家校共育,为家长支招,家校携手守护孩子成长。

攀枝花市实验学校校长

郭光恒

筑牢一道精神防线

学校的女童保护教育中,要把自我保护知识、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和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前三者得到学校的重视,而价值观教育往往被忽略,需要我们加大力度。

据调查,女童伤害事件中,“熟人作案”的比例高达70 .43%。为什么女童容易被“熟人”伤害,而被“陌生人”伤害的几率低得多?毛道生认为,这是因为大多数女童从父母或学校得到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陌生人给的东西”等自我保护知识。而如果她树立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随便要”“爸爸妈妈给我穿的衣服很漂亮,不需要别人的”“好孩子不会占别人的便宜”等价值观,即使是“熟人”也难以诱惑她。

怎样开展价值观教育?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和独立生活教育,如包饺子比赛、叠被子比赛、认养树木等,让孩子体会劳动的美丽和崇高;开展生命教育和爱心教育,引导学生之间彼此尊重、包容和关爱,防止欺凌事件发生。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校长

毛道生

社会篇

为留守女童织好保护网

由赵珂牵头的《四川省构建留守女童社会保护网络》课题组,依托高校的研究团队,从2019年5月起,先后走访了成都市双流区、绵阳市三台县、达州市渠县、甘孜州泸定县等13个地区,向全省3900余名11-15岁之间的留守女童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向学生家长发放了1560份调查表,从基本信息、生存安全、教育情况、性健康意识、心理健康、社会保护六个方面展开调查。

调查发现,留守女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尤其是父亲的陪伴严重缺失;7天及以上无法接触到肉蛋奶和水果的留守女童超过10%,部分留守女童的基本生活有待提高;30%女童曾因父母打骂受不同程度的伤,超过10%的女童曾于上学或放学途中安全遭受过威胁,部分留守女童的人身安全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和社会影响;13%的儿童曾经有过辍学的经历,留守女童中辍学情况比较突出;“你认为如果有人触碰到下列哪些身体部分属于性侵?”选择“全身都是”或“不清楚”的加起来占50%,近一半的留守儿童对于性侵或猥亵没有确切的定义,以至于不能分辨什么是性侵或猥亵行为,不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留守女童生活地区“儿童之家”和提供书籍和影视作品等相关设施和场所不够健全。

四川省各部门通过出台留守女童保护文件、积极开展试点、建立儿童之家、建立女童维权绿色通道、广纳爱心志愿者、组织专题夏令营活动、建立家长学校、签订责任书八个措施为女童撑起保护伞。赵珂表示,未来女童保护还有工作机制整体性不足等诸多难题需要克服。

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

赵珂

法律架起不容逾越的高压线

维护女童的权益,不仅需要教会孩子们如何防范,还需要政策、法规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即将实施的《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中都有保护女童的相关条款,并且对女童权益保护体系的建设还在不断完善中。

在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方面,四川省在西南地区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2017年,成都市成华区首开以“心理康复费”为名义的精神损失赔偿先例,关注到了人的精神层面,体现出了全面保障人权的人道关怀,同时也不失为对性侵儿童犯罪的加码性严惩,其密闭司法判例空白,是全面有效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法治进步。

除此之外,公安、教育、司法,家校社各方面建立联动机制,开展课题研究,推动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宣传教育,都是在筑牢女童保护能力堤坝。“对于性,孩子从来没有保守过,保守的是我们。”程静说,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力量需要共同努力,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坚实的保护伞。

四川省性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