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78期(总第3495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黄俊:“和学生们在一起,心里才踏实”
■本报记者 董志文 文/图
人物《教育导报》2020年第78期(总第3495期) 导报四版

“留城里只是锦上添花,回家乡才是雪中送炭。我必须回去为家乡学校做点什么。”

抱着这样的念头,本可以留在城区学校工作的黄俊毅然选择了回到山区,在青神县高台乡中心小学开始了他的乡村教育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24年。

“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1996年,20岁的黄俊来到高台乡中心小学报到。他清晰记得,从县城坐上老乡的拖拉机,穿过大片的玉米地,再驶过颠簸的土路,才终于到达学校。

最初,黄俊对乡村学校的偏远环境并不适应。高台乡地处偏僻,冬季大雪封路时,山里交通断绝。每逢学校放假,他就只能留在学校,常常面临断水、断电,甚至是没有食物的困境。

“这么偏的地方有没有想过离开呢?”

“刚来时,自己内心也很忐忑,呆在这样偏远、闭塞的山沟里,也想逃离。”黄俊真诚地说。

但黄俊想:“我走了,孩子怎么办呢?”山里的孩子也应该接受好的教育,这是支撑黄俊留守乡村学校的精神支柱。自幼从农村长大,黄俊对农村孩子渴望学习的心理感同身受,他深知教育对山区孩子的特殊意义:“山里的孩子们与外界接触很少,掌握知识就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刚到高台乡中心校时,初登讲台的黄俊充满激情,每次课前都要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课堂上,他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讲课中,但他发现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提高。

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后,黄俊发现,班级整体学习成绩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整个班级精神面貌也欠佳。“如果只研究课怎么上,而不去关注学生生活、和学生交心,再好的教学都会打折扣。”

黄俊带的第一个班级有40多个孩子,近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个女孩小丽(化名),文静、有礼貌,但是性格孤僻,不爱与同学交流。

黄俊了解到,因为家庭原因,小丽很自卑,学习成绩也不理想。黄俊就经常有意无意地经常找小丽谈心,买书、本和书包送给她。“我们的原生家庭改变不了,我们只有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黄俊这样开解小丽。渐渐地,在他的关怀下,小丽逐渐变得开朗起来,成绩也变好了。

“黄老师,我不会忘记你每天认真给我们上课、批改作业的情景,更不会忘记你每天的陪伴,我们的知心大哥哥!”在日记里,小丽这样写道。

“在乡村,像小丽一样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对于他们,除了教授知识,更需要教师的爱心和细心,在心理上关心和疏导学生。”黄俊说。

一天,黄俊敏锐地发现教室里少了一个人——小河(化名),赶紧询问学生,同学说小河辍学了。黄俊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小河的家。小河的家庭十分贫困,墙壁还是用泥巴做的,里面更是家徒四壁。小河妈妈说:“黄老师,不是我们不要他上学,我砸锅卖铁也要他上学。”面对这样的情况,黄俊毫不犹豫地表示:“小河的学费我来给他交,你们只管叫他安心学习。”

那时候,黄俊刚刚参加工作,每月工资只有两百多元,他还经常拿出一大部分工资购买文具、课外读本、教具等,给学生使用,自己却紧巴巴地过日子。同事问他:“你怎么这么拼?”黄俊却说,自己不是拼,就是喜欢教书,愿意为这片土地和这些孩子奉献。

2015年,黄俊前往眉山天府新区青龙二小任教。离开高台小学时,班上的学生围着他,抹着眼泪依依不舍。此时的眼泪是离别的伤感,更是对黄俊多年坚守的褒奖。

“总要有人做出牺牲,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黄老师,下学期一年级你带班吧。”“黄老师我想把娃娃送到你班上,我就是信任你。……”每带完一届学生,黄俊都会接到很多家长打来的电话。

24年如一日的坚守,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付出,使黄俊赢得了学生、家长、同事的肯定和赞誉。但对家人来说,他是失职的,作为丈夫,他无暇照顾家庭;作为父亲,他很少陪伴女儿。

“乡村学校需要我!”黄俊对妻子说,“总要有人做出牺牲,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小时候,女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爸爸又在工作,没时间陪我玩!”

女儿升初中时,成绩不错,有好学校抛来橄榄枝,但不能提供住宿,要求家长每天接送,这对于每天学校事务繁忙的黄俊和爱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们没有时间每天来接送。”黄俊说。最后,他们只好为女儿选择了另一所能提供住宿的学校。所以,当别人家的小孩还住在家里,生活在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下时,黄俊的女儿却已经开始住校。

“现在每当提起女儿,我心里就会有愧疚。从小到大,别的孩子都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我女儿却从小就要学会自立,这是我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女儿读初三的一天,正在批改作业的黄俊突然接到女儿的电话,问:“爸爸,一碗米饭加多少水可以煮饭?”听到这句话,黄俊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女儿难得放假回来,爸爸妈妈却因为工作加班都不在家,等到晚上,饥饿难忍的女儿只好自己摸索着做饭。这件事让黄俊难过了很久。

采访中,黄俊一直带着淡淡的笑,聊工作的种种经历以及和学生相处的美好时光,但当被问及女儿时,他好几次忍不住落泪。每当谈到女儿,黄俊就会迅速扯过一张纸巾,稍稍抬起头,闭上眼,用纸巾在眼角处按几秒。

然而,让黄俊特别感动的是,家人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我有一个特别温暖的家,他们体贴我,总说让我专心教学生,其他都不用操心。”这样的支持,让黄俊能够无保留地把更多的爱分享给学生。

每当农忙季节,他就组织班级学生为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对因路途遥远或经济困难就餐不便的学生,他主动提供免费的午餐。24年来,从学生心中的“知心大哥哥”到如今两鬓斑白的“知心好爸爸”,他家访学生达1000多次,一对一辅导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我很清楚,自己不可能让班上每个学生都能考上名牌大学。但我的学生,会在走入社会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遵纪守法,孝敬父母,照顾家庭,努力地奋斗着。”黄俊坚定地说道。

“我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每天教书,与学生们在一起,心里才踏实。”黄俊说,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在乡村小学的讲台上坚持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