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79期·家教周刊(总第3496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家校之间,不能“只有沟,没有通”
■唐运东
《教育导报》2020年第79期·家教周刊(总第3496期) 导报二版

一些学生问题的出现,单方面依靠学校或者家庭任何一方,其教育的效果基本上是“少慢差费”。基于此,家校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遗憾的是,有些家校沟通陷入了“只有沟,没有通”的困境,让学生备受其苦。

“老师莫名其妙训了我一顿”

高考前夕,朋友的女儿近几次的模拟考成绩都不太理想。朋友每次给女儿打电话,女儿都是苦兮兮的。“谁能安慰一下女儿呢?”朋友想到了女儿的班主任。可之前在家校微信群里,班主任似乎对家长习惯质疑、指责,于是,朋友又退缩了。“为了孩子,你就厚着脸皮给孩子的班主任发条微信吧,这条微信得先经我审一审,不然,班主任老师一不高兴,吃亏的可是咱闺女。”其妻鼓励他。

“尊敬的 x老师,俺闺女考试受挫,压力超大,想请您抽3分钟,给她鼓鼓气,也许这比家长说3小时更顶用,这一点,同为老师,我深谙于此。”经过几次审改之后,朋友小心翼翼把微信发了出去。可第二天等来的回复竟是:“我每天都在鼓励她。”这不是在忽悠家长吗?后来,朋友的女儿抱怨说:“班主任不是疯了吧,她莫名其妙地训了我一顿。”看来,朋友的这条微信不仅没有起到安慰女儿,给女儿鼓励的效果,还给孩子添堵了,朋友又悔又恨。

当孩子在学习上受挫时,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可很多时候,孩子不敢求助老师,于是变成家长来转告这一诉求。而家长的转告却容易让老师误解为家长在“投诉”。这样的误解让家校之间被挖了一条沟,“师长”对岸而立,教育的盟友反而变成对抗的关系。

“为什么不先通知我?”

李平(化名)不慎撞到了王辉(化名),血流不止。魏老师赶忙通知在学校附近的李平家长,将王辉送到医院。而后,王辉的家长也接到了魏老师的电话:马上到医院看看王辉。由于王辉家离校很远,家长折腾了半天才赶到医院。“受伤的是咱孩子,你为什么不先通知我,你得等我看看孩子伤成什么样子,再送医院啊,你们就这样草率地处理,万一孩子有个好歹,我拿你试问。”王辉家长咄咄逼人。魏老师连忙解释:“远水救不了近火啊,要是等你先看完孩子的伤情,不晓得孩子会流多少血,遭罪的可是孩子啊。”主治医生也附和:“是啊,遇到这种情况,当务之急是把孩子送到医院。”“你们仨都是一伙儿的,孩子伤得这么重,就把他送到这个小医院来,而且还没给孩子做 CT呢?”王辉家长依旧不肯罢休。“要不要做这项检查,还是医生说了算吧,做 CT会杀死白细胞啊。”魏老师说。

对救急老师质疑、否定,受伤者的家长近乎无理取闹,家校沟通遭其野蛮封堵。遇到孩子受伤,家长就霸占话语权,把账算在老师管理不善和学生调皮上。这时候,往往是家长的冲动压倒了理智,自私阻断了沟通。如果家校沟通阻滞,家长或教师应向对方主动作为,策略排障,而非端着架子,颐指气使。

家校之间,潜伏着一股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的信息流。而信息流需要汇入由学生、家长、老师为端点形成的“沟渠”,使教育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信息互通互联,以免家校沟通断流。眼下,总有一些老师或家长,也挖了一条隐形的沟,将彼此隔在对岸。痛者不通,通者不痛,只要家校不通,疼痛就在孩子身上,给孩子身心发育人为制造障碍。而只有家校沟通渠道畅通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理念一致,对孩子的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