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79期·家教周刊(总第3496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10年聆听近300场讲座,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均有涉及——“讲座爸爸”育儿不焦虑
记者 胡敏
《教育导报》2020年第79期·家教周刊(总第3496期) 导报一版

下午五点半,学校的延时服务结束后,李猛和儿子笑笑穿过市中心拥挤的人群和车流,回到位于成都南三环的家。吃过晚饭,笑笑打开课本开始复习和预习,李猛则拿出手机点开一场线上家长讲座链接,听江苏省两位小学名师分享“如何帮助孩子迎接期末考”。

从孩子呱呱坠地,如何为人父母的学习就开始了。而对于李猛来说,这场学习开始得更早一些。十多年前,李猛陪妻子产检,在华西妇产儿童医院的楼道等待时,无意间看到医院有育儿公益讲座,他推开门一听,立即被杨速飞医生专业的讲解吸引了。

“杨速飞讲大脑发育,培养娃娃注意力;杨凡讲长高;余涛讲小儿常见病防治。……”时至今日,李猛对专家的观点仍如数家珍。从妻子怀胎十月到现在儿子10岁,李猛利用接送孩子参加兴趣班等待的间隙和其他业余时间,听了线上、线下近300场育儿讲座。川内的名师、名校长,江浙沪的专家、学者,包括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都成了李猛教育孩子的好帮手。听讲座学育儿,是李猛这位父亲给孩子的一份特别的爱。

■记者 胡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群体焦虑中觅得一分淡定

“听了这么多讲座,最大的收获就是不那么焦虑。”李猛感慨。周末,儿子在青少年宫上课,在外等待的家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往往越聊越焦虑:家庭作业多、老师讲得快,怎么办?学奥数太累,不学会不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数学成绩?这两年编程有点火,不学会不会跟不上时代?……这时,李猛就会悄然离场,到一旁的教室听听家长讲座。

成都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夏英的讲座,就是在青少年宫听的。李猛印象最深的观点是,幼儿园不要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孩子提前学了,课堂上老师按教纲授课,孩子听了没兴趣,课堂反而不专注。李猛就真的让孩子“零基础”入学,当时班上“卧虎藏龙”,有孩子已经会认四五百个字,有的孩子已经学到了乘法,儿子是班上认字认得最少的学生。一年级上期,儿子还是全班倒数,下学期就赶上去了。而提前学习的学生,后来也并没有优势。

“提前学习浪费时间。”李猛从各种专家讲座中,总结出一条规律:幼儿园孩子经过训练可以认得五六百个字,但不会组词、造句,就是符号而已,意义不大;小学以前的孩子并没有具体运算能力,提前教计算短期内可以让孩子提升,但占用了时间,耽误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李猛举了一个例子,小学提前学有理数乘法,需要50个小时,而中学只需要20个小时就能学会,把这30小时拿来阅读、锻炼、参加社会实践不是更好?

家长焦虑的作业问题,李猛也有自己的理解:“老师课堂上只能讲懂百分之五六十,好老师的厉害之处,恰恰在于能够根据孩子的课堂表现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老师讲课快,是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只有十几二十分钟,所以讲授时间只能这么长,余下时间要留给学生讨论、做课堂练习。

既是“方法大全”,又是“避坑指南”

李猛有一种科学主义精神,把孩子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当做一个个研究议题,在专家、名师、名校长根据其专业背景、教学案例总结经验的讲座中,往往就能找到答案。“小学奥数跟初中数学是两回事”“儿童编程跟专业编程是两回事”,李猛说,弄明白背后的道理,就不会盲目跟风。

儿子喜欢画画,常常一画就入了迷。这个时候是李猛夫妻俩最惬意的时候,“儿子有自己的爱好,就很好带。他乐此不疲地画,我们就耍得巴巴适适的。”李猛笑着说。

曾经,儿子画画的爱好差点被“扼杀”。有一段时间,笑笑不管画什么题材,总要加一个火车在里面。李猛很想去纠正,但碍于自己不懂绘画,忍住了。一次,听一位幼儿园园长的讲座,园长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个孩子喜欢画汽车,各式各样的汽车一直画了两年,终于孩子家长忍不住,不让孩子画汽车,没想到孩子再也不摸画笔。听到这里,李猛心里“咯噔”一下,幸好没有纠正孩子。

因为儿子喜欢画画,李猛购买了《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等书籍,积极跟绘画老师交流,有许多心得:“儿童绘画阶段就一个‘夸’字。”儿童绘画阶段兴趣最重要,而孩子的兴趣往往易受身边成人的态度,尤其是父母态度的影响。李猛有时挺佩服儿子,写生时一画就是两三个小时,被蚊子咬也不管。

爱孩子,就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0年前,还是2 G时代,微信还没有上线,没有育儿公众号,也不像现在,一个育儿热点话题,可以传遍大江南北。那时,医院、教育主管部门、图书馆等文化单位组织的讲座,成了家长学习育儿知识的便捷渠道。

正如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会融入一个人的气质,李猛听过的近300场讲座,组成了一个大型的“专家库”,为养育孩子提供了实用指南。江浙沪及川内的名师名校长,还有奥数、绘画、书法等各教育门类顶尖的专家……一小时左右的讲座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不断更新着李猛的教育观念。

“讲者没结婚没生孩子的,大多流于理论,要听自己把娃娃带成功了的,或者是名师名校长,有很多学生案例分享的,否则是浪费时间。”面对5 G时代,线上线下讲座数量不断增长,李猛有一套筛选办法。有时,遇到感兴趣的讲者,李猛会和“追星”一样,穿越大半个城市前去聆听。遇上讲得好的专家,李猛还会带着问题和专家交流,或者加微信,请专家指点迷津。

听说记者家里有一岁的小孩,李猛立马告知:“这周三华西妇女儿童医院有讲儿童注意力的,下周三有讲儿童营养的,适合你去听。”记者请他给一个听讲座攻略,李猛思量片刻,说了三条:孩子小时候,多听医院讲座,长大一点可以多听公立学校的校长或者名师讲座,不仅要听学校老师的,还要听心理、医学方面的,关注每个阶段孩子身心发育特点,多方印证孩子的学习安排是否合理。还有,充分利用各大图书馆、文化单位的公益资源。如上海图书馆、江苏图书馆的讲座有视频、音频可以听;成都各个区的图书馆,博物馆、教育部门的公众号也有一些育儿讲座信息。

虽然对教育专家的观点如数家珍,但李猛觉得教育孩子还需要学习。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如何选择教育资源,如何安排课外时间,需要为未来做哪些准备,都需要跟随孩子的年龄,不断更新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对于孩子的未来,李猛“希望他将来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

记者手记

现代家长的自我修养: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一次见到李猛,是在成都市成华区的一次家长讲座上。讲座结束后,李猛第一时间走到讲者身边与之交流,似乎有很多看法需要和专家对话。后来才知道,李猛并不是成华区家长,是专程赶过来听讲座。

此后,我们也断断续续地讨论过一些教育话题。其中,就遇到一次乌龙事件。一位专家在讲座中谈到,10岁以前不能压腿,李猛询问是否科学。当时,报社收集了一些孩子体育锻炼方面的困惑,联系到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毛振明予以解答。毛教授却表示,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据已有的研究证明,人的柔韧敏感发展期,也称窗口期,是5—12岁,10岁已接近柔韧敏感发展期的后期阶段,因此正确的说法是“10岁前不是不能压腿练柔韧,而是要赶紧压腿练柔韧”。李猛分析,因为开讲座的专家是钢琴专业,在舞蹈方面并不权威。所以,这些年,李猛听到一些新观点,总有多方求证的习惯。

有家庭教育讲师总结过,家长群中有两大生态,小学家长最容易面临的问题是,在面对孩子的作业、打游戏、拖拉等问题时,不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问题没解决,反而伤害孩子自信;中学家长最大的难题就是青春期,孩子不跟自己沟通,动不动就不上学、离家出走。其实,两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全国各地教育文化单位长期在组织家庭教育讲座等公益活动,家长如果做一个有心人,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不仅享受一所学校、一个家庭提供的教育资源,还能够与时代最新的教育理念接轨。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懂得如何陪伴孩子,是现代家长的自我修养。一个懂得如何陪伴孩子的家长,首先,不会因为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阻碍孩子成长,遇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会打骂或者发脾气了事;其次,会成为孩子的盟友,能够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一起解决办法;最后,能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保护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发展爱好和特长,不仅关注学习,还关注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