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80期(总第349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重视民间音乐 增强文化自信
■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祝云
《教育导报》2020年第80期(总第3497期) 导报三版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树立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基础上,继承我国历史上对民间音乐的“采风”传统和再创作传统,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对民间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把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音乐作品发扬光大,既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又在服务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认同基础上,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而产生的对自己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心。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组织了泸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民间音乐二度创作活动。通过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小学师生的文化自信。

一、深化对民间音乐产生背景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民间音乐作为记录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既记载了人类不同群体发展的历史,也是不同区域民众风土人情的展示。民间音乐是一定区域内的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起来的精神文化,既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追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民间音乐的再创作过程中,必然会接触民间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质,从而深化生活理解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民间音乐植根于乡土。但是,与一般的现代青年一样,音乐教师往往在求学时代离开家乡,接受的是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停留于肤浅的表层,特别是对产生民间音乐的民俗文化传统十分隔膜。二度创作有利于教师深入生活,理解产生民间音乐的乡土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例如,一名教师通过采风了解了民间小调《一个麻雀》,她仔细询问传唱人,弄清了《一个麻雀》的产生和流传脉络,明确了歌曲产生于保护庄稼粮食的过程中。在二度创作时,她把对家乡山清水秀、淳朴自然的美丽风光的自豪和对偷食粮食的麻雀既恨又爱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一种风趣幽默的风格。

二、深化对民间音乐特点的理解,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民间音乐作为集体口耳相传的音乐作品,大量地以非文本形式存在,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处于不断完善创作状态,具有永久的未完成性,不同时期的民间音乐带着时代和地域的特点,是一定地域文化的积淀。

中国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歌,具有创作的口头性和即兴性、乡土性和地域性、流传的变异性等特点。口头性的传承便于表演者即兴创作,便于思想感情的表达,使大量的优秀歌手和艺人有机会在传承下来的民间音乐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并对传统音乐进行加工和改编,有利于传统艺术的风格、神韵和细微的感情体验及艺术表现的传播和继承。乡土性的相关特性塑造了不同民族或人群的不同性格特征,催生出了风采多姿的风俗习惯,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样式和审美追求,使民间歌曲的风格特点带有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对民歌风格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师深入民间收集民间音乐,对民间音乐的特点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民间音乐未完成性的特点,给予创作者发挥的极大空间,但是它也会在口传心授中失传。乡土性的特征使我国各地优秀民歌作品的地方风格特别浓郁,旋律歌腔与用方言作成的歌词的语言声调相结合。但明显的乡土和地域性特征,使其在传唱范围上受到一定限制,方言在突出民间音乐艺术效果的同时,也产生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歌较为封闭、传播面较狭窄的问题。又由于民间音乐一般都有一定的单调性,简单重复,难以引起受众的重视。因此,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记录和传承,很多民间音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

中小学音乐教师通过深入民间搜集民间音乐,普遍感受到民间音乐惊人的流失速度,例如民歌《一个麻雀》目前“只有50年代时期的少数老前辈会唱,我们后代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会唱,至今濒于灭绝。”音乐教师们感受到“生存环境及发展空间的改变,无时无刻地考验着传统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遭遇到巨大的挑战”,认识到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民间音乐,理解民间音乐并主观上愿意为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音乐作贡献的人,理解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进一步增强对民间音乐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音乐教师应该担负起传承和发扬民间音乐文化重任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深化对民间音乐创编原则的理解,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搜集民间歌谣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传统。我国最早的音乐机构是汉代的“乐府”,它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词、创作和改变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经过二度创作的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

在二度创作过程中,音乐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民间音乐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一方面,在现代社会,民间音乐相对较为封闭、传播面较狭窄的缺陷在通俗音乐的冲击下显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民间音乐未经雕琢的原始状态常常为人诟病,社会上对民间音乐大多以“下里巴人”视之。面对这种形势,对民间音乐进行“二度创作”,为民间音乐的生命注入新鲜的“血液”,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的传承是活态传承,音乐必须植根于人们的生活才有生命力。雷振邦先生提出民族音乐二度创作的作品,必须得到该民族的认同接受,同时又能超越原曲的水平。也就是说,二度创作既要保留民间音乐原有韵味,又要超越传统民间艺术水平。这是民间音乐二度创作应秉持的原则。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树立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基础上,继承我国历史上对民间音乐的“采风”传统和再创作传统,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对民间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把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音乐作品发扬光大,既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又在服务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