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83期(总第350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你能说出几条天气谚语?
■陈斌
《教育导报》2020年第83期(总第3500期) 导报四版

《中国天气谚语志》

作者:宋英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ISBN:9787521712704

 

■陈斌

在《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节中,眼看与周瑜约定的三天生死状期限将至,诸葛亮果然顺利“借”到10万支箭。就此,诸葛亮对鲁肃说:“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诸葛亮对天气的妙用还有火烧赤壁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每每写到这里,罗贯中常以一句“夜观天象”一笔带过,让人更觉诸葛亮神机妙算。如果说诸葛亮掌握的气候知识是前人传下来的隐性经验,那么,天气谚语则是前人认识天气、摸索天气变化规律的显性经验。

提起天气谚语,许多人信口就能来上几条。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根据一些学者的搜集和统计,我国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不下4万条。只是不知,这个统计是否包含各地那些带有强烈地方俚语色彩的天气谚语。以笔者农村生活经历所知,地方俚语天气谚语带有浓浓的烟火气息,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有的甚至稍显粗鄙,以书面文字很难表述,但在当地人尽皆知。

天气谚语在历史上曾占据重要作用。19世纪30年代,随着电报技术的发明,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天气预报系统正式诞生。而在此前,一个熟知并能够熟练运用天气谚语的人,很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水手、一个种植庄稼的好把式,或者是诸葛亮那样出色的军事家。那些懂得更多看天技巧的长者,往往在一地享有德高望重的尊敬地位。

宋英杰指出:“有些谚语,是几乎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通行谚’;有些谚语,却有着离开本地便‘水土不服’的局限性。”虽然许多不同文化的谚语意思相近,但更多谚语却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这种差别化不仅仅因为文化,而是地理特征本身使然。同样的国家,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地形,天气规律往往千差万别。比如,海洋气候与内陆山区就有很大的不同,山脚与山峰、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均存在极其鲜明的差别,即便是同样用来描绘降雨征兆,各地的天气谚语表达内容亦有很大的不同。

在宋英杰看来,谚语最初并不一定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么对仗、押韵,只是经过文学家的一次次加工改造,谚语才变得朗朗上口,更易传播。不过,文学本身有其自身规律,所有的改造均难免夹杂文人的“私心”。如此以来,本来只是单纯用来看天的谚语,有的渐渐改造成一语双关式的生活或者人生哲学。比如我们常用“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比喻一些人情感的善变,用“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面临形势的严峻。这样带有浓烈现实色彩的改造,在其他国家和民族同样存在,如越南谚语“女人的命运就像水点,一些落在宫殿上,另一些则落在了稻田里”,这何不是以往女性人生的写照?

能够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大都经过历史的千淘万洗。虽然千百年来,天气谚语被掺进了许多文化基因,但也不是所有的强加都能融合成新的文化得以流传。封建时期,上天有着极高的寓意,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曾自命有祈雨的宏大之“责”。究其原因,一方面借此表达体恤民情的帝心;另一方面则是借此展现出上承天意,强化自身统治的所谓自然法则,即“顺天意”。还有,历史上将彩虹这种司空见惯的天象当作祥瑞的现象亦不鲜见。然而,那些用华丽词藻描绘的祭词或上疏,因缺乏民间的烟火气,终没能像天气谚语一样在民间落地生根,源远流长。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宋英杰认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将一些天气谚语送进了故纸堆,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天气谚语的创造热情并未衰减——许多年轻人正借助网络等新兴科技手段,创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谚语,比如:“以前,被窝以外,都是远方;现在,被窝之内,也是冰箱。”千百年后,谁能说这不会成为未来的天气谚语呢?

一言以蔽之,只要有烟火气,天气谚语就会有萌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