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97期(总第299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新都一中,国家社科基金为何青睐她
《教育导报》2016年第97期(总第2994期) 导报三版
有这么一所中学,2013年,高考本科一次上线1013人,一本一次性上线274人;2014年,高考本科一次上线1229人,一本一次性上线358人;2015年,高考本科一次上线1387人,一本一次性上线514人;2016年,高考本科一次上线1441人,一本一次性上线679人。每年千余名学子由这里考入心仪的大学。也是这所中学,2016年8月,评为成都市“领航高中”,9月,成为首批成都市“华文教育基地”学校,10月,成为西南政法大学优秀生源基地学校。西南石油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还有前期建立的杨润勇博士工作站、铭章学院,21个国外的学校与之缔结友好学校。这所中学就是四川省新都一中。

日前,新都一中召开开题论证会,正式启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

三优”传承奠定科研基础

2016年10月25日上午,成都市新都一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分别是中国教科院的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两级教科院的专家,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还有许多兄弟学校观摩的老师。他们为何而来?答案是,为了一个里程碑意义的课题。

当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的实验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学校举行。新都一中校长刘旭东代表课题研究单位作开题报告,与会专家针对报告分别给予点评和建议。

国家社科基金为何青睐这所中学?在新都一中校长刘旭东看来,是因为学校一直以来有“善于做科研”的基因。

新都自古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香城宝地”,孕育出汉代教育家任末、杨厚,明代状元杨升庵,清代大学者费密等人才世家。杨廷和13岁中进士,杨升庵21岁中状元,人才世家培养的青年才俊为家乡留下很多育人佳话,新都人崇文尚学。新都一中的前身铭章中学与树德中学同时创办,文脉流传至今。

早在1992年,学校就申报了四川省“三优”实验课题。以教学科研立校,创造性地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适应学生“个性、智力、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三优”人才的培养实验,率先开启了“超常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也是西南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初次尝试。

“二十多年来,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引导下,我们一直致力于学生的特色化创新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层次、全方面地培养学习型拔尖人才。”刘旭东说,“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希望学生不仅是分数拔尖,更要做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学习人才。”

多年来,新都一中成功地培养出了一批批具备优良个性品质、优良智能、优良创造力的“三优学子”,不仅有在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斩获金牌的学术型人才,也有在文体界取得不凡成就的创新型人才。有考取西安交大少年班和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少年、有在全世界各地研究机构工作的科学家,也有在各行业取得杰出贡献的佼佼者……新都一中用优异的教学成果证明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底蕴。

学制改革助力学生创新研究

本次课题的落脚点在于学术性。也就是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将高校部分课程内容下移,为国家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为了让学生的学术能力得到彰显,新都一中大胆进行学制改革,于2015年开办了铭章班,从初二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采取四年一贯制教学模式。

“铭章班的学生第一年就进行‘通识教育’,不仅学习语数外这样的基础学科,还要学习国学诗词、书法鉴赏类人文素养传统文化课程。”刘旭东介绍,这样的课程安排,能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上稍显局限的知识,从而拥有更宽广的眼界与更加深厚的文化修养。

从进校第一年开始,学校引入高校高端人才,中国科学院年轻量子物理学者马宇翰成为首届铭章班的科学老师,专门为铭章班设置了科学课程。学生们平时通过电子邮件与外界交流,寒暑假到北京游学,进入高校实验室参与学术实验研究。

学校积极引入大学教学资源,与西南石油大学合作,高校教师入班开讲座,让学生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热门产业,积极进行创新性研究,提早开始规范的学术训练。

目前,由铭章班学生自发组织、高校老师任导师的“铭章物理视界”社团已开展了两期学术成果汇报会;铭章班学生张航凡、庄洋等参与撰写的三篇学术论文,也在北大核心期刊《物理实验》上公开发表。申请的专利也初见成效。

对于“超常教育”的研究,学校也在进行课程方面的探索,高校教师的引导,大学先行课程的进入,准备引进美国STEM(科学、工程、技术、数学)课程体系等。

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怎么培养

新都一中的开题报告提到,“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对学科知识理论探究上怀有浓厚兴趣,有强烈地在学科研究上作出贡献的意愿,具备学科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能创造性地对学科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不懈求解的学生。

刘旭东介绍,学校将针对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学习力、创造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提升(因变量),通过选择实验对象(实验班、对照班)实施等组、单组等实验形式,投入基于学术培养课程为重点的培养策略(自变量),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寻找普通中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特征和成长规律,以及中学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和模式。

学校将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三大支撑(学术培养课程、学术活动和学术情意)入手进行探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和模式。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松林高度赞赏新都一中搞科研的勇气,同时他建议要认真思考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我认为,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有高质量的知识;第二,要具备主动探究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第三,要有创新意识,现在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根本没有求新求异的意识;第四,综合素养,特别是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李松林建言,第一要打破标准,不要用评价当下普通高中生的标准评价这群学生;第二要在课程“养料”上改变,要在研究类、创作类、综合类等课程开发上下功夫;第三要改变教学方式,如果没有大量启发式、问题式、主题式教学模式,很难激发这群学生的创新意识;第四要考虑出口,除了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外,要为许多的偏才、怪才尽可能地拓展出路。

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探寻实验过程中,在实践中,铭章班开始聚集了一批最优秀的学子,在科学老师的引领下,向学术型方向健康发展,逐年增加内涵,组建成新的铭章学院,将实验结果泛化,造福一方。这对普通高中教师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来自2016年最“牛”班级的孙剑老师说,培养学生成为科学家,要有宽阔的胸怀,做一个爱国爱民,满腔热情的忘我者奉献者,这才是培养拔尖人才的根本。

(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