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97期(总第299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迷惘、不安、嫉妒交织的青春
——读《反叛者》
■路来森
《教育导报》2016年第97期(总第2994期) 导报四版

一战的风云,正笼罩着小城。

小城虽然还没有遭到炸弹的轰炸,但小城唯一的火车站,却不断有伤亡的士兵被运进来。人死了,被卸下火车,也只是在尸体上撒上几把干石灰而已。

对于战争带来的伤亡,小城市民已经司空见惯。未来在哪里?似乎所有的人都处在迷惘之中。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中学生毕业了。刚进入中学时,他们这个班级有50多名学生;可最后留在班级毕业照上的,却仅有17名学生;其他的学生,则因为战争,死了,走了,散了……就是这十七名毕业的学生,除了参军作战,他们也不知道该走向何方。

就在等待从军的这段短暂的时间内,一个“小团体”自发地形成了。

这个“小团体”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阶层,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军医的儿子阿贝尔、上校的儿子迪波尔和劳约什、店主的儿子贝拉、鞋匠的儿子埃尔诺,以及演员奥玛德等。连他们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或者理念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只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

那么,他们在一起都做些什么呢?

最初,他们只是在一起喝酒、打牌;打牌期间,有人作假,于是,生活对这一帮年轻人第一次提出了“警示”。后来,愈演愈烈,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在大街小巷摇摇摆摆,甚至横冲直撞,行走时“四个人一排,占据了整个人行道”。再后来,发展为“偷窃”,而且专门偷窃自己家的钱财,或者贵重的物品。钱到手后,就花天酒地地消费掉;物品到手后,则在当铺中典当,转化为现金消费;偷窃的东西太多了,无法一时出手,就只好寻找一间房子,将其暂且寄存起来。……

而所有这一切,是都处于“保密”状态的(至少是他们自己认为)。

然而,作品让我们思考的,并不是现象,而是原因或者本质: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目的何在?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要“过自己的生活,与父辈们迥然不同的生活”,并且,要在这种生活中“摆脱大人的严厉监督”“做回自己体内的那个真正的孩子”。于是,他们结盟,抱团在一起,就是企图“凌驾于体系规则和监管之上”。

换言之,他们这样做,首先就是要“反叛”自己的家庭。

不过,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周遭的环境,无序的秩序,不可知尤其是不可忍的、爆裂的外部世界的秩序,在他们的心中撩拨起了他们的反叛”,周围的这一切,变成了一种“无形的暴力”,迫使他们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所以,从一定角度来看,这种“反叛”,就是一种对“社会的反叛”,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叛。

战争的形势,客观上决定了这些年轻人必须从军,必将走上战场;但这却是他们内心所不愿意的,在他们看来:“生活在为什么而做准备,那是生活的事。我们肩负的任务,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看来:“我们并没有在为人生做准备。”所以说,这是一群尚未成熟的年轻人,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中,他们有着许多的“迷惘和不安”。这一点,似乎也决定了他们的“反叛”性,而且决定着他们“反叛”的盲目性和混乱性。

如果我们再深入本质,就会发现,这个“小团体”的“反叛”,是有着复杂因素的:既有从少年走向成年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又有他们对家庭、社会的不满因素,还有特定时代给他们带来的思想上的迷惘和不安。

因为“迷惘”,因为“反叛”的盲目性和混乱性,就决定了这个“小团体”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嫉妒、欺骗、争吵等等。最终,是以一场“阴谋”,结束了这个“小团体”的使命。

作为下层社会代表人物的皮匠的儿子埃尔诺,勾结演员奥玛德和当铺老板,策划了一场没有观众的话剧演出;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奥玛德将“小团体”各个成员灌醉,让他们丑态百出,成为当铺老板和埃尔诺借此败坏“小团体”成员名声的把柄。而埃尔诺之所以这样做,却完全是出于嫉妒:作为一个社会底层人,对贵族阶层的强烈嫉妒。

所以,马洛伊·山多尔在书中,除了演绎了一个“反叛”的主题外,还揭示了另一个主题——阶级和文化的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