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86期(总第350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书包里发现一条蛇……
■苍溪县石马小学 杨丽梅 权卿宗
《教育导报》2020年第86期(总第3503期) 导报三版

6月的一个下午,第二节课,我正在办公室埋头批改作业。电话骤响,一看是搭班周国寿老师打过来的,赶紧按下接听键。

“杨老师快来!张宇书包里有蛇!”电话那头传来周老师焦急的声音。

怎么可能!?说不定是哪位孩子搞的恶作剧吧。我半开玩笑:“周老师,不要吓人,是条玩具蛇吧。”

“快来!错不了,还在动!”电话里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惊慌。

周老师年近60,是德高望重、见多识广的男教师。他这么惊恐,我顿时紧张万分:万一蛇出来,把哪个孩子咬伤咋办?我请办公室仅有的男老师——赵登才老师与我同行,且在杂物间拿起一根扫灰尘用的长竹竿,迅速奔向一楼的教室。

刚到教室门口,周老师用拖把把书包挑到了教室外小操场上。

“蛇呢?”我迫不及待,满脸疑惑。

“书包里。”周老师指着地上的书包。

赵老师立即抄起竹竿,钩住书包倒挂在半空,剧烈地抖动。书、纸、笔、算盘散了一地,就是不见蛇的影子。我紧张起来。周老师再次肯定:“蛇还在书包里。”“这生物,‘潜伏’得可真够深!”书包继续在竹竿上疯狂地“舞蹈”。

“出来啦!”随着一片惊叫,一条半米来长、银白色的小蛇,在水泥地上扭动着身子,拼命逃去。在众人的围追堵截下,蛇被“请”出校门外,放归了大自然。

我忙走回教室,准备安抚一下惊魂未定的孩子们。他们一看到我,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给我讲:下午第二节数学课,周老师让孩子们拿出算盘,张宇同学在后墙角的书包里找算盘时,感到书包深处不对劲儿,像条蛇的东西在蠕动。同学龙泽兵一看,吓得跑了出去,全班一片混乱。……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一个灵感蹦出来,何不趁热打铁,来一堂生命安全教育课!陶行知曾言,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中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

“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你都见到过那些蛇?”

“青竹标(竹叶青蛇)、乌溜扁(乌梢蛇)、乱草蛇、菜花蛇……”乡野的孩子,回答起来毫不费劲。他们兴奋劲儿上来了,方言也脱口而出。

我搜索PPT,展示了这些蛇的特点,还补充了其他蛇:眼镜蛇、蟒蛇……几个胆儿大的男生,从座位上站起来,伸长脖子看。

“老师,蛇为什么咬人呢?”龙泽兵提出问题,教室里一下安静了许多,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

我让他们回答。有的孩子说,奶奶割猪草时,被蛇咬过;有的说,走夜路踩上蛇,要被蛇咬;有的说,蛇受到惊吓,会咬人。……这时,我告诉孩子们:蛇类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好斗的眼镜蛇等除外),只有人类过分接近它们,或无意触碰到了它们,它们才会反抗伤人。比如,张宇书包里的蛇,我们刚开始没有动它,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离,所以没有发生攻击人的“流血事件”。但如果张宇把手伸进书包里,就极有可能受伤。

“以后遇见蛇怎么办?”我问。

大家纷纷说:“尽量与它们保持安全距离,它们是善良的,我们不主动伤害它们,它们也才不会攻击我们,这样才能和谐共处。”我为孩子们的发言鼓掌,瞬间教室掌声雷动。我想,刚才把蛇放归大自然的时候,这一幕已经刻在他们心里了。

“如果张宇被蛇咬伤,该怎么办?”孩子们陷入了沉思。

向思语打破了沉默:“应该及时送医院,再通知家长,老师都是这么做的。”

“含一口酒,用嘴巴吸。上次,奶奶被蛇咬,这是爷爷的方法。”高宇航提出自己的看法。

“还可以用麻线把受伤部位拴住。”

…………

我看火候已到,打开蛇伤处理的动画片,孩子们津津有味看起来。最后,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出蛇伤的处理方法。一切尽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或许多年后,他们还会记得这堂安全课。

道理不如故事,天边不如身边。书包捉蛇,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关乎安全教育、仁爱之心、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案例,远比空洞的说教来得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挖掘生活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把道理看透、说清、讲明白,实现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