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97期(总第299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百年“足球之乡”焕发生机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文/图
《教育导报》2016年第97期(总第2994期) 导报一版

潼川二小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签名足球”

百年前的足球情结

为什么三台县能叫做“足球之乡”?在三台外国语学校,来自7年级的“足球解说员”王弘林讲解了三台足球的渊源。

109年前(1907年),英国传教士梅益盛来到三台县兴建广益学校。他用旧的网球、简化的比赛规则,教学生踢足球。这项用脚踢球的运动充满趣味,深受学生喜爱,不久遍及各级各类学校并在民间传播。从此,足球运动扎根三台。

1925年,四川军阀田颂尧为达到强军健体的目的,大举发展足球运动。他在三台修建正规足球场,招纳足球运动员,重金聘请足球教练,举办“川北联合运动会”。三台县在首届运动会上一举夺冠,三台足球一时名噪川西北。

抗战时期,东北大学内迁三台,带来更为先进的足球理念。那时几乎周周有球赛,三台人的足球热情被彻底点燃,遇到重大赛事,县城万人空巷。“听说连老太婆都背起背篓来看足球。”王弘林说。

解放后,百废待兴,火爆一时的足球赛事一度中断,不过,三台人的足球情结并未消解。1978年起,三台县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萌芽杯”足球赛,三台县球队三夺全省“萌芽杯”冠军。其后,三台县成立足球协会,承办全国青年锦标赛,80年代全县球队一度达300多支。

“可惜的是,进入90年代后,三台足球进入了低潮。”三台县教体局局长李远伦感叹,一方面,90年代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启动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只抓职业队,基层足球变得冷清。另一方面,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应试教育,足球运动得不到支持,连球队都组不起来。三台县青少年足球出现断档。

孩子带给足球新的生机

“如今,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国家足球改革的推进,加上省教育厅的重视和支持,我县校园足球再度繁荣,足球的快乐又重新回到了孩子们身边。”李远伦说。

在潼川二小,塑胶球场被孩子们围成大圈,场上两队学生正在进行五人制足球比赛,两队球员中各有两名女生。面对男同学,女球员丝毫不显弱势。

“那个穿黄色球衣扎马尾的是我侄女,现在6年级。”负责带领参观者的教师赖海燕指着场上5号说:“以前她非常胆小内向,小家伙三年级开始踢球后整个人变化太大啦,今年她还被评为了学校的足球之星呢!”

潼川二小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足球。无论性别,无论体格,无论师生,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足球运动的快乐。家长纷纷参与校园足球,一些学校还组建起了家长球队。

足球不仅在运动场上滚动,还融入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七一小学,每位参观者获赠了一幅学生创作的足球主题剪纸作品。该校的足球主题剪纸、诗歌与绘画艺术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走到诗歌展区,前来考察的省教育厅巡视员王康弯腰询问一名正在写诗的女孩写的啥,她回答说:“意思是踢球输了比赛,不气馁、不难过,享受踢球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浓厚的足球氛围推动了校园足球的良性发展。在三台的各校,足球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

破除校园足球瓶颈

随着《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三台县政府制定了《三台县足球发展规划(2015-2025年)》和《三台县校园足球工作实施方案》,从组织架构、工作任务、要素保障、及氛围营造等方面对校园足球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划。

李远伦介绍,在校园足球改革中,领导部门以及各学校尤其注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推动校园足球良性发展。在经费投入上,一方面利用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蕴及社会基础,引导企业投资,共计撬动社会资金700余万元参与校园足球场建设;另一方面立足县情,创造性地启动了“以奖代补”校园球场建设模式,2015年,新建校园足球场20个。

在足球师资队伍建设上,三台县与省校足办达成培训协定,与成都体育学院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共同举办足球教师培训;实施足球教师“走教”活动,统筹足球教师资源,保证足球教学专职化、足球教师专业化,有效缓解了足球教师资源不足的困难。

目前,三台县已与职业足球俱乐部、业余球队达成“赛事观摩、同场训练、定向培养、学校推广、公益活动”的青少年培养模式,鼓励有特长的青少年追寻足球梦想,一大批有潜质的足球苗子正在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