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98期(总第299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农村孩子学习艺体的“摇篮”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6年第98期(总第2995期) 导报二版

马街中学学生在校园内练习绘画(图片由学校提供)

全县10位体育骨干教师中有9位曾从这里起跳;毕业生不少人考进四川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国内知名艺体院校;为国家队、省队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连续19年艺考全市第一名。……

位于长江、赤水和习水交汇处的农村普通高中——合江县马街中学校,随着硬件条件的改善,上述数据还在增长。

结束了一上午的学习,成群结队的学生走向食堂。合江县马街中学校的一排平房内传出阵阵钢琴声。

跨进院门,只见音乐工作室内,一名学生沉浸在练习中,忘记了时间,他的手指灵动地在琴键上滑动着。隔壁的调琴师揭开钢琴盖,埋头拨弄着音柱。

“师傅隔段时间就来修理。钢琴每年都要坏好几台,但是值得啊。”马街中学副校长吴雅平的笑中带有几分自豪之情。

动辄上万一台的钢琴,花费不菲的校外培训班,对于有志进入艺术之门的乡村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在学校就能接受足量的艺体教育,对普通家庭是一大福音。

马街中学现有22台钢琴,借合江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契机,近两年又添置了价值数万元的体育器材和美术课教具。这些都对学生免费开放,能够满足学生的训练需要。音乐工作室大门敞开,学生可以在10余间独立钢琴室内尽情挥洒热情。

学习环境在改善,不变的是一直陪着学生的老师。入秋后的周六早晨,天还没完全亮,黑压压的长江水漫起股股寒气。体育教师朱常超赶往学校,陪学生一起晨练。

“学生高一进来,我就指导他们训练,彼此很熟悉,我能根据他们的身体条件作针对性的指导,而且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朱常超陪学生跑步结束,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说。

学校现有14名体育老师,9名音乐老师,8名美术老师,都是科班出身。有如此阵容的艺体师资,在乡村中学实属不多见。职称评定和薪资全校“一盘棋”,在这所艺体为特色的普通高中,艺体教师在课余和周末指导学生训练没有额外报酬,艺体生也不用再交学习的费用。

傍晚,结束周六指导的朱常超,换下浸透汗水的衣服,走出校门。朱常超自己就是受益于这样的环境而成长起来的体育特长生。2005年,他从这所学校毕业,篮球技能很不错的他考入山西师范大学。他在马街中学时,学校的操场还是个“土坝坝”,但丝毫没有阻挡师生追梦的步伐。

大学毕业后,朱常超又回到这里,加入教过他的老师们的队伍。旧貌换新颜,如今操场已经铺上塑胶,“搞田径训练顺畅多了”。

没有额外的补贴,除了晚饭后的加时训练,周末也得来学校教学,但没有人去外边开培训班或者兼职,是什么让老师们没有怨言,甘愿奉献?

“是学生。看着他们一个个变成追梦的青年,一步步接近成功,这些哪里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一聊起学生,马街中学艺体卫主任高雪波就来了劲:2002年毕业的龙烈云是当年四川的体考“状元”,考进重庆师大,现在是泸县二中的骨干教师;1997级的江华,现在在成都市青羊区当教研员,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题组专家团成员。……

艺体生文化成绩落下一大截,行为习惯差,马街中学的艺体老师和文化课老师联手将艺体训练和文化课学习融为一体。训练安排在课余和周末,文化课绝不给艺体生开绿灯,也绝不歧视他们;艺体生跟教练或指导老师相处久了,乐意接受老师们的建议,技术上更加专业,行为习惯上也不再当“刺儿头”。这是学生在校外培训不可能获得的成长环境。

高雪波口中的江华,当初慕名转校来此,他身体素质好,但是没有专业底子,而且行为习惯差,成了学校德育处的“常客”。高雪波和班主任联动起来,用心去感化他。他们抓住江华喜欢体育的特点,高雪波无论酷暑和寒冬都陪着他一起锻炼,训练他的专注和耐力。江华对高雪波渐渐产生信任,学习态度发生了“180度”反转。

“嘿,没想到这小子到后来音体美都擅长,我都为他究竟该学哪一门犯了难。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还会写诗,发表了不少。”眼睛笑成一条缝的高雪波,回想着他与学生在一起的快乐瞬间。

外界很少知道,这样一所乡村孩子学习艺体的“摇篮”,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转型的结果。“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到外边上学,本地优质生源外流严重。农村学校怎么办?得想办法突围,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校长孙进益说,学校的发展会因时代变化遇到各种新问题,必须调整方向,不断改革。

马街中学不搞“校中校”,艺体教师和文化课教师一条心,很少有人想跳槽。从艰难的办学条件起步,由最初的二三十名中考艺体生,到如今每年100余名特长生,高考时3800余名学生中近1300人是艺体考生,不少家长和学生慕名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