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99期(总第299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羞涩照见灵魂
■图/本报记者屈辉杨钢 文/本报记者鲁磊
《教育导报》2016年第99期(总第2996期) 导报四版

操场上,玩耍的孩子面对镜头,羞涩而新奇。

墙角,两个小姑娘的美好时光。

三桷垭学校每天为学生提供三顿免费餐。由于场地有限,教室在课后变成了食堂,但孩子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两个低年级学生够不着水龙头,干脆爬上了洗漱台。

清晨,几个学生在悬崖边的操场打篮球。为了方盒子篮球“飞”到江里,学校去年给篮球场加了围栏

青年教师甘友慧结束3年“特岗教师”生涯后,依然选择了留下。

因为经常停电,师生们就点燃篝火“跳锅庄”。这是学校师生的主要娱乐活动。

紧赶慢赶,到木里藏族自治县三桷垭学校,已是傍晚。

教室里还在上课,靠窗的几个学生发现有人,齐刷刷地看着窗外。我也微笑地看着他们,他们也冲我一笑,又羞答答地把头埋下去了。

我像触电一般。孩子们的眼里好似流出了一泓山泉。

再往后,遇到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同样的动作:抿嘴一笑,转头走开。

山上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早上,我拿着相机,聚焦远处的山脉和层层云海,以及照进三桷垭的第一缕阳光。

这样的举动,引起了一个男孩的注意。他个头小小,皮肤黝黑。

“你在看啥?”男孩怯怯地问。

我把屏幕转向他,给了一个眼神,请他来一起看。

男孩蹦着过来。不一会儿,一群孩子便把我“包围”起来。看样子,他们对相机里装着的另外一个世界,抱有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没有公路直达、不通网络、经常断电的小山村,即使是一张银杏树叶的照片,也让孩子们觉得新奇好看。

“这个是卢沟桥,这个是龙门石窟。”我指着照片一张张地跟他们介绍。“哇……”孩子们看到照片,发出一阵阵“惊奇”的叫声。

共同看照片的经历,彻底拉近了我与他们的距离。

“老师,你冷不冷哦?”“老师,你吃饭没有?”走在校园里,学生频频问候,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快来坐!烤火!”在食堂的火炉边,两个正在烤火的学生看见我进来了,连忙把长条板凳让出一半,用手拍了拍上面的灰,邀我一同取暖。

短短一天时间,从“不敢直视”到“嘘寒问暖”,三桷垭学校孩子们对我态度的转变,让我感受到长久以来都不曾有过的踏实和温暖。

在这个信息飞速运行的社会里,不论是在城市的广场上,还是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直白地流露快乐、痛苦和抱怨。但这一切都汇入了众声喧哗的洪流里、匆匆忙忙的人海中。

有人说,羞涩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因为羞涩能照见人的内心和灵魂。三桷垭这个地方,不论从道路,还是通讯,都长时间与外界隔绝,这里的孩子,带着天然的质朴和羞涩,没有任何的扭捏、做作、矫情和粉饰。

当他们看到陌生的人或者事物,会本能地表现出胆怯和好奇,当看到别人流露善意,又会以满满的热情和善意回馈。

甘友慧是孩子们的语文老师。5年前,她也和我一样,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走进三桷垭。尽管远离家乡,生活艰苦,她依然不舍得离开。

为什么不舍?

甘友慧的讲述似乎给出了答案。一次,她班上的一个女学生生病了,病得非常厉害,可是一直强忍着不说。直到被送到乡卫生所,女学生才哭着说出了原因:“老师,上一次我生病了,是你给我买的药,你就是不要我的钱。这一次,我怎么也不能用你的钱了。”

说着故事,甘友慧双眼通红。

我们离开三桷垭的前一个夜晚,学校举行了一次篝火晚会。作为为数不多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到学生放归学假前夕,老师们都会和孩子们一起跳起锅庄。

这次选的曲目是《丽江打跳》,曲风欢快活泼,互动性很强。此时,孩子们没有了羞涩,抢着拉我的手。我从包里掏出一块糖放在手心,一个女孩拿起糖冲我一笑,扭头就跑,跑进被火光照亮的人群中。

在告别三桷垭的路上,遇到几个放归学假的学生,他们轻轻向我挥了挥手,又埋头在金黄的山脊上继续行进。

午后,老师们在阳光下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