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99期(总第2996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城市寄宿生:学校托管 家长不“脱管”
■本报记者 吴宇婷
《教育导报》2016年第99期(总第2996期) 导报二版
在电视节目《一年级》中,一名小朋友去寄宿制学校之前,搂着妈妈掉眼泪,“没有你,我怎么活?”现实生活中,不少进入寄宿制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即将到来的独立生活,他们感到惶恐不安,家长也担心、焦虑。

与方便边远乡镇学生入学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不同,近年来,不少城市的周边,渐渐涌现出民办寄宿制学校,并且受到家长、学生的热捧。这些学校多以“5天制”为主,即学生在校5天,周末回家。一些优质的寄宿制学校还因为招生爆满而不得不对学生进行筛选。

这些学生在寄宿制学校里会迎来什么样的生活?是什么驱使家长们送孩子去寄宿?在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与管理制度下,寄宿制学校如何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记者走访了成都市部分寄宿制学校,对此一探究竟。

现象

寄宿生的校园生活:因独立而自由,因朋友而快乐

赵力宏是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小学部五年级学生,他已寄宿5年,摸索出一套生活规律:两天洗一次澡,换洗内裤、袜子,外面的衣服一周换两身,夏天的衣服在学校洗,冬天的衣服回家洗。

在学校的5天时间都有详细的安排,但赵力宏并不觉得束缚,因为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作主。“作业不需要大人催促,生活也不依赖大人,让我感到自由。”他说。

每到周末,爱玩的父母会带着赵力宏露营,其他孩子边玩耍边等待父母搭帐篷时,他却可以按照爸爸的指示一个人搭起帐篷。其他大人惊讶地问:“寄宿学校还教孩子搭帐篷吗?”

赵力宏喜欢动手学习的快乐,尽力帮父母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都让他感受到,自己在慢慢长大。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有不少自愿就读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甚至有原本住校的学生变成走读生之后不适应,重新要求寄宿的现象。是什么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每晚没有小朋友和我聊天,遇到开心的事情也没有人分享,感觉特别孤独。”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小学部五年级学生黄雨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该校老师吴明丽认为,寄宿制教育弥补了一些独生子女的缺憾,比如自私、集体意识差、孤独等。“在学校,这些孩子有了朋友的陪伴,一起学习、一起做活动,成绩也有明显提高。”她说。城区周边寄宿制学校受到不少家长的认可,也是因为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又能让孩子结交更多的朋友。

一些忙于工作的家长也表现出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一名家长曾担忧地说:“不少小学下午4点就放学了,但是我们还没下班。想来想去,不如送到寄宿制学校安心一些。”

一组数据表明了城区周边的寄宿制学校火热的情况:成都市周边的几所寄宿制学校年年招生爆满,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今年报考人数达到4000人,而招生名额只有900人;每年6月开始,郑州市中原区的家长就拿着小板凳在寄宿制学校门口等候报名,有的寄宿制学校在三四月份就启动了招生工作。

“锻炼独立、交际能力”“减轻家长负担”“老师全权管理学习”等优势成为寄宿制学校吸引家长的原因,寄宿制学校成为部分家长帮助孩子择校时的另一种选择。

追问

孩子不独立、交友少的困境能靠“寄宿”解决吗?

寄宿制学校由于它的特殊性、封闭性,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交际能力,但寄宿生活能否与独立能力之间画上等号却有待探讨。

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生活老师高云凤曾发现,有的孩子刷牙杯很脏,床铺很乱,依旧存在生活能力差等问题。没有父母的监督,越小的孩子越会表现出不懂如何独立的慌乱,老师只有一次次纠正,没有任何技巧。

相比之下,初中生在这方面好很多。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的学生寝室非常干净,也很温馨,从走廊一眼望去,寝室4个人的拖鞋整整齐齐地摆在门口,房间里一尘不染。在学校的要求下,学生已经养成了每天打扫寝室的习惯。

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小学部执行校长钟诚认为,学生住校关键在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些在家里存在行为习惯问题的孩子来说,寄宿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比如,一些孩子的家长不爱干净,这些孩子来了学校以后反而养成了更好的生活习惯。

“行为习惯、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家里也能完成,住校只是提供了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其本质还是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问题。”钟诚说。

由于将学生“托管”到学校,不少家长感觉自己真正“脱管”了。有的家长逐渐卸掉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将孩子全权委托给学校。有的家长到了换季的时候也不知道给孩子带秋衣、秋裤,生活老师打电话提醒,还会受到家长的抱怨。

“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没有责任了。”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黄立方忧愁地说:“为了让家长有更多时间和孩子接触,学校将周三定为家长开放日,有的家长会给孩子送牛奶、小吃,也有家长很少来。”

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生活主管姚开兰也感到无奈,她说:“家长应该意识到,无论孩子在哪里成长,他们都有相应的教育责任。家长始终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人。”钟诚认为,老师无法完全替代家长的角色和功能,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要依靠父母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虽然孩子在学校有了朋友,不再孤单。但透过这个现象,也可以看出当下不少孩子在家里缺乏家人陪伴的问题。有人认为,寄宿制学校会隔离亲情,教育专家尹建莉就曾批评寄宿教育会对低龄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但是,走读生天天回家,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时间就会增多吗?吴明丽提出了这样的反问。

身为寄宿制学校的老师,她每周有3个晚上都在学校辅导学生自习,回家时孩子已经睡了。她自省作为母亲,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有欠缺,相信很多家长和她拥有同样的苦恼。

此外,不少走读生回家后的大部分时间给了兴趣班、补习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时间依然很少,或许还不及孩子在校与同学交流的时间,这也是有的学生想寄宿的原因之一。

孩子的独立、交友、孤独等问题,不能依托寄宿制解决。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认为,家长应正确认识寄宿制学校,它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不是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一种手段。

探索

完善管理制度和教育体系,践行更好的“寄宿制教育”

纪大海介绍,“寄宿制学校”的概念源于国家为解决边远山区学生辍学问题而实行的一种强制性政策,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开始出现“寄宿制学校”。他更愿意将这类学校称之为“全日制学校”,指学生一天24小时都在学校生活与学习。他认为,这种学校具有特殊性,因为时代机遇,造成了如今火热的现象。

虽然寄宿制学校有诸多局限,例如缺乏亲情陪伴,生活老师无法面面俱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等。但多年以来,寄宿制学校为不少家长分担着教育、照顾孩子的义务。

“发达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如果要发展,提供好的教育,必须达到一些标准,否则,寄宿制教育很容易带来反效果。”纪大海说。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初一学生刘庭锐,小学时曾在彭州市的一所寄宿制学校就读。他回忆,当时20个人睡在一个大通铺上,生活的“质量”很差,就像一个“托管班”。

“这是非常典型的、不符合寄宿制教育标准的学校,它只负责学生的起居,实行的并不是真正的寄宿制教育。”在寄宿制学校任职多年的黄立方总结,不是把学生全天生活都管了就叫做寄宿制学校,寄宿制教育的管理尺度是非常微妙的——不能太宽松,否则学生会学“坏”;也不能太严格,否则学生会觉得很难受。

纪大海认为,寄宿制学校必须健全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还要保证师资与基本生活设施的配备。除了教学老师以外,住校生的生活应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责任也要细化。他说:“学校应确保学生在寄宿阶段,有健康、良好发展的条件,保证学生安全,还要坚持亲情不中断的原则,让孩子不失落。”

记者采访中发现,寄宿制学校比较注重课余时间的利用,以此来管理学生课外的秩序。成都市盐道街外语学校小学部每天下午4点后,为学生准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扩展学生的生活面。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充分利用午休后至下午上课前20分钟,进行“午间新闻”活动,学生根据喜欢的主题进行辩论或演讲。该校的特色是英语,每天早上,寄宿学生可以利用其他走读生上学的时间在校内进行晨读。

对于“亲情维系”的关键问题,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将每周三下午定为家长开放日,请家长进校与学生交流、聊天。这是纪大海提倡的一种“家校契约”。“寄宿制学校必须将‘学生如何与父母联系’‘父母如何关心孩子’等内容纳入到工作范围内,这些是学校必须解决、必须面对的问题。”他说。

钟诚介绍,该校老师经常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及时更新孩子在校的情况,引导父母正确教育、关注孩子。“寄宿制教育存在某些局限性,但作为校方,一直在通过一些手段弥补。”他说。

当下,不少寄宿制学校已有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标准的生活配置,纪大海认为,寄宿制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社区资源与外部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他说:“寄宿制学校如果要做,就一定要各方面做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寄宿制教育的好处,在寄宿阶段健康发展。”

“寄宿与否都有利弊,关键在于家长如何运用这种教育方式,让它的利益最大化,弊病最小化。只要运用得当,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能让孩子健康成长。”钟诚说。

链接

成都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报告表明——

寄宿学生独立性指标较高

综合素质指标相对较差

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2015年12月,成都市开展了第二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分别在成都市21个区(市县)选择了323所学校共2.4万余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表明,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在独立性指标上的平均得分率要略高于走读生,而在综合素质其他指标上的表现水平相对较差。

由于寄宿学生需要独自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所以在独立性指标上的得分略高。而寄宿的孩子长期住校,缺少了与父母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这些学生在情绪行为调控、公民素养、行为习惯等指标上的平均得分率较低。

调查建议,处于小学段的学生应该与父母住在一起,特别是母亲,不然易于造成情感上的缺失。如果情况不允许,孩子必须住校,父母要注重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留守儿童和寄宿的小学生,学校要强化对这些学生的社交情感支持策略,促进他们的社交情感技能发展。

2015年3月10日, OECD(国际经合组织)发布《促进社会进步的技能:社交和情感技能的力量》报告指出,责任感、社交能力和情感稳定性是影响儿童未来前景的最重要的社交和情感技能维度,社交和情感技能的早期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技能,减少教育、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