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1期(总第299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打造中国学生发展的“最强基因”
2016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举行,听专家、校长讲“核心素养”——
■本报记者 周睿 整理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1期(总第2998期) 导报三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未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航向和风向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做出改革,只有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11月6—8日,2016中国教育明德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以及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推动核心素养实施落地,重构未来教育图景。本报记者整理了部分专家报告和校长观点,以飨读者。

专家观点

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

论坛上,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求;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

原教育部部长、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陈至立

道德和责任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陈至立认为,核心素养应该包含高尚品德,要有理想、担当、责任感和基本的道德底线;要有强健的体魄;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下功夫,要在学校课程中体现。然而,受考试成绩等影响,学校和老师在课程和教材改革方面常有一些顾虑。因此,要寻找推行核心素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最好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到教育实践全过程,贯穿到各个学科。

“要实施核心素养教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核心素养。”陈至立说,信息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学习不只在教室、在学校发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担当起核心素养培养的重任,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才能适应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

在陈至立看来,有关道德和责任的问题是核心素养的关键。培养有理想、爱国、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学生,应该成为核心素养教育的重点。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谢维和

核心素养教育与追求分数并不矛盾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与提高学习成绩并非毫无关联,而是完全一致的。”谢维和表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分数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应该尊重这种合理的要求。

如何尊重分数?谢维和认为,并不是让老师加班加点补课,让学生做遍所有的题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习成绩同样密切相关。多年的教育经验使谢维和发现,真正优秀的学生除了成绩优异,还有共同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好的专注能力和自律能力。

这些共同特点,谢维和将其归纳为一种素养:自觉性。优秀的孩子体现出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在德育教育和学业成绩间找到内在的联系机制,真正看到核心素养的实践效果。”谢维和说。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核心素养生成的意义在于有改变,向良好的方向改革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就是核心素养推出的根本意义,也是教育根本的目的。”朱永新认为,教育改革方向必须以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为导向,让学生在学校里发展自己,找到自己,最后成就自己。要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能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和成长,让每个老师感受教育职业带来的尊严和幸福,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此外,教育是一个完全的生态,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紧密配合。核心素养的有效推进,也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创新培育和有力补充。在朱永新看来,未来社会,学校作为教育资源提供机构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受到挑战,社会力量作为教育载体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教育选择余地将会更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杨东平

好的教育要打破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核心素养、素质教育,要面对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培养健全的人,给他一个幸福的人生。“好的教育要打破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在关键教育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仅仅改变教学模式是不够的。”杨东平说,真正的课堂要超越学校,在生活教育的视野中重新构建学习,构建学校的教育。

培养农村学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多渠道下功夫。杨东平举例,比如,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表达思维能力最简单的方式;艺术教育是激发学生安顿人心,涵养人情的有效方法;科学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进校园,能使资源缺乏的农村学校充满活力;通过学生自治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学校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和编程教育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推动核心素养落地

推动核心素养有效落地要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加以实现。专家们指出,必须从整体推动各教育环节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尹后庆

落实核心素养,重要的是教学

大家对核心素养比较一致的理解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尹后庆指出,核心素养的提出应该为课程教学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引领性的支撑。学校要以核心素养为主线,改革课程目标体系。要明确每门学科都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评价。

目前,教学过度关注固定的解题过程、标准答案,如何把这种“知识唯一的教学”,转变为素养教学?尹后庆给出的答案是,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科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不同,学科教学不能只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需要了解学科价值,使得学科成为学生个人同社会的重要联系。核心素养培养,不能停留在碎片化基础上,而要以问题教学、情境化教学、单元设计和学科活动,把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让孩子体验和感悟,经历过程。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

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有着必然联系,如果说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深度学习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

通过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张志勇认为,首先,要调整教学关系,让学习真正发生。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文化,学校文化,教研文化才能发生改变。其次,要调整课程结构,建构教育生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第三,要调整教学设计,坚持目标中心。教学设计要从研究教材为重点转变为以课程标准为起点,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第四,要调整教学活动,聚焦思维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停止在浅层的知识学习,还要分析、评价、创造,展开思维对话。第五,要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应伴随整个教学过程。最后,要调整技术应用,建立学习社区。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卓玉

项目学习,核心素养在“做”中提升

落实核心素养需要寻找可以承载融通、应用、内化素养的过程与载体。张卓玉认为,这个载体最好的答案就是项目学习。项目学习的核心是让学生做事情,让学生做完整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意义包括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做这个事情可以承载学科这一阶段所要求的内容。

项目学习具体怎么操作,张卓玉给出的办法是设计学习项目,把教学内容融于一个项目中,让学生在用中学,做中学。

此外,培训改革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张卓玉说,在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已到尾声,核心素养颁布以后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将紧接着落成的背景下,做好新一轮的中小学培训工作非常关键。要让老师们真正理解核心素养,必须回到学科,重建教师的学科科学素养。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 于涵

把核心素养融入高考话语体系

核心素养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落实。如何把核心素养融入高考话语体系?于涵认为,核心素养和高考目标、方向是一致的,即立德树人。高考通过服务选拔和导向教学来实现立德树人,因此,核心素养要通过教育评价落实,高考是最现实的落实途径。

高考对现行课标落实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以2017年的高考大纲语文学科为例,明确提出要考察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快速阅读和信息筛选能力,考察创新性思维;而正在进行的国家试题编码当中明确考察批判性思维理念,将在复杂环境中发现、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的能力写入其中;还开发了带有信息时代鲜明特点,复合性文本阅读,这些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于涵透露,教育部考试中心将探索如何通过考试特殊渠道,科学选拔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也研究如何通过考试特殊渠道更好地导向基础教育。

 

校长实践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实践核心素养,课程非常重要。那么,学校的课程、管理怎样来支撑核心素养?校长们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深圳明德中学校长 程红兵

关于核心素养,校长和老师只要想一个问题:面对未来,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教育不仅仅在校园发生,我们要把学校打开,把课程打开,把理念打开。打开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思维,促进结构化的变革。因此,我们学校的课改指向结构,指向课程结构、评价结构、教师结构等的变革。从统一课程转向差异化的课程,从单维课程转向立体课程,并进行学科重组,改变传统学科孤立的、缺乏联系的状态,让学生关注复杂的社会系统,而不仅仅是知识学习。

清华附小校长 窦桂梅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于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必须要建立一个落地的框架,依赖于学校的核心课程来完成。

核心素养不能没有校本表达。清华附小在课程设计上有3个课程参照:国家教育方针以及北京的相关教育政策;区域文化以及学校文化;指向未来教育,未来世界需要怎样的人。在这3个逻辑下找学校的坐标。

光有课程结构也不行,核心素养还必须通过测量、考核、评价来检验,要拿出学校可以量化考核的课程目标。比如清华附小给予语文的,不叫学科,叫目标素养。一手好汉字、一篇好文章,围绕量化,就指向了目标。

清华附中校长 王殿军

引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要做的是均衡,要在抓成绩的同时抓核心素养,用一种科学方法记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并科学地去评价。

清华附中研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分5个模块记录整个体系,倡导的是学生有健康的追求,有健康的做法,有全面的发展,评价的并不是最终达到什么程度,而是学生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这更加符合国际化的学校成绩评定。

广东实验中学校长 全汉炎

核心素养的目的需要有一个配套的过程,这个配套过程包括政策的激励、课标制定和修订评价标准以及录取选拔的政策导向。

校长要回答“我们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关注课程,重新审视课程结构应该怎么做;要关注教师,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要关注教学方式的转变,关注课程评价,关注核心素养形成的生态。

湖南长郡中学校长 李素洁

核心素质的培养来源于一个学校的文化和建设,学校的差异性不是高考分数的差异,而是学校的文化背景和课程建设的差异。

我们学校一直践行的“湖湘精神”中,朴,是宝贵的文化积淀,还原教育的本质;实,是为人诚实,务实;沉,是做事做得好,能够沉淀。……这些就是核心素养的内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