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87期(总第350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办有温度的学校做有故事的教育
——全省“立德树人”优秀实践创新案例展演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董志文 文/图
《教育导报》2020年第87期(总第3504期) 导报三版
“如何建构适应‘五育融合’的机制和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构建基于融合的新型学校治理方式等,是当前急需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宁波在南充举办的四川省2020年“立德树人”优秀实践创新案例展演活动中说。活动吸引了来自京沪渝苏的专家学者、名校长,围绕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研讨和经验分享。

南充高级中学校长涂刚——

以劳动教育升华五育目标

“社会尚未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氛围,部分家长将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劳动对学生成长的磨砺。”涂刚说,如何以劳养德、以劳启智、以劳育美,跟上时代“五育并举”要求,一直以来是指引学校探索与实践的方向。

为此,南充高级中学探索了以劳立德、五育并举的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以劳动教育助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学生。

涂刚认为,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体育课和文化课等课程有机融合,打破了学科界限,融通教育教学教研,创新和丰富了课程形式,并在有声有色的课堂中,潜移默化的践行着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灵,铸就了完全人格。

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劳动教育教研员吴柯江——

构建整体联动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

“针对师生劳动观念淡化、忽视体力劳动、轻视生存劳动等问题,金牛区着力创新实践机制,实现了劳动教育与深化素质教育衔接、与提升核心素养同步,探索出了‘一核引领、双向贯通、三轨同步、四轮驱动’的区域劳动教育推进模式。”吴柯江说。

吴柯江所说的“1234”模式,是以劳动教育作为创造幸福人生的“第一教育”,以遵循育人规律,推动全学段贯通,挖掘育人价值,推动全学科贯通;以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场景融合;以从劳动教育组织体系、课程体系、育人体系、评价体系四个维度创新突破,建立区域劳动“四轮驱动”实践体系。从而在这样的一个发展思路下,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有助于解决劳动教育虚化的问题,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在他看来,通过构建整体联动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构筑起了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四梁八柱”,有利于形成多元融合、开放共享、特色发展、适应个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高品质建设。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校长杨春基——

课堂教学因伙伴学习而走得更远

在很多现实条件的限制下,课堂中儿童主体地位往往会被忽略和弱化,传统个体封闭式的学习大大减弱了儿童学习的辛福感,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与否是检验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是否真正落实的有效途径。”杨春基说。

杨春基认为,伙伴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从单一思维走向多元思维,从课题思维走向关系思维;伙伴学习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此,在南京金陵汇文学校以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为目标,逐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认同感,不断实现自我改进、丰富与完善,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多种能力,进而形成自我成长的目标,使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体系的地方,更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南充市涪江路小学校长唐龙云——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唐龙云结合学校的教育实践,她表示,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立德树人不是一个学科、一部分人的事,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德育问题,而要必须抓住德智体美劳并举这一核心,融合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在涪江路小学的教育实践中,以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积极探索国家课程的教学改革,走“五育并举”路径,围绕培养学生“立德、启智、健体、尚美、勤劳”五大核心素养,构建了一个相对新型完整的课程体系,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正中央,实现了立德树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最有效地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自信、成才的场所,涪江路小学还开展“美习储蓄银行”特色德育课程,学校把管理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管理者,在这种课程模式的推进下,强化了学生的内驱力,实现了德育教育体验式的内化,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发展。

 

专家观点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宁波

“五育融合”整体育人的思路

“如何建构适应‘五育融合’的机制和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构建基于融合的新型学校治理方式等,是当前急需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曾宁波说。

曾宁波认为,当前五育分离突出表现为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在一些学校表现为片面以分数代表智商,以学科知识教育为中心,一切工作围绕分数转,一切制度围绕考试科目知识教学转,学生沦为获得好分数的工具,导致片面发展、片面育人,远离了全面发展、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

“各育之间的相互割裂、对立,甚至相互矛盾,根源在于思维方式的‘点状’‘割裂’‘非此即彼’等导致‘各育’之力相互抵消、相互排斥,无法形成教育合力,难以生成系统教育力。”曾宁波说。

“基于某一学科的融合和基于跨学科的融合,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曾宁波建议,五育融合致力于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融合理念带来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带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将提升“各育”之间的关联度、衔接度,同时“各育”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重新建构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制,推进整体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