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87期(总第350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立足地方传统特色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
■内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煜
《教育导报》2020年第87期(总第3504期) 导报三版

当前,“劳动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要求学生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9年,国家深改委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今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施行)》,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加强专业指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手工艺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更是其精华所在。如果能将劳动教育与地方的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无论是对发展学生创造性劳动,传承工匠精神,还是传承传统文化有着莫大的助益。如何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教学活动,这是摆在中小学面前的重要课题。现以内江市为例,就如何利用地方特色传统手工艺,有效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谈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内江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

(一)汉安夏布绣

内江市古称汉安,境内隆昌市盛产夏布,已有上千年历史。汉安夏布绣是以内江特有的隆昌夏布为绣料,融合蜀绣工艺而成的特色绣品。这种绣品强度高、不易褪色,防水、防虫蛀、易保存,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视觉效果,被业内誉为崛起中的“中国第五大名绣”。

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在永安镇建立汉安夏布绣基地,组建专业绣娘队伍,通过成立专合社、互联网销售、走进博览会、与高校联合培训人才等措施,让传统夏布化身高雅的艺术品。目前这些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年轻的学生群体。

(二)隆昌藤编工艺

收录在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隆昌石碾传统藤编工艺,使用的材料有广藤、青藤、云南藤、贵州藤、八月瓜藤、水竹、楠竹、斑竹、硬头黄竹、鸡婆竹等。经过泡藤、清理藤子、撕藤子、选竹、洗竹、烧弯制弯、扯架子、打花、缠绕、藤编、修剪、漂洗12道工序,制作出外形精美的藤筐、果品篮、藤椅等用具。

虽然藤编工艺品范围已辐射到家居装饰品以及家具等日常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品上,但在中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仍然较低。

(三)隆昌土陶

隆昌土陶是隆昌特产,其造型典雅、色彩绚丽、古朴大方、美观实用。经选土制泥、制坯、上釉、装窑烧制、出窑后,呈现出古朴典雅、陶质细腻的特征。敲击时,声音清脆悦耳,透气性良好,长期使用不渗漏。在加上各类艺术装饰后,能呈现各类瓷器的特色。

隆昌土陶虽然形成了代表性的行业品牌与一定的经济效应,但其在审美文化性与传承创新性上缺乏探索,若能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融合,可能更深入地传承与挖掘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内涵。

二、中小学开展传统工艺教学活动探究

劳动课程需要趣味性与吸引力来克服劳动枯燥重复的刻板印象。课程中引入传统工艺,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技术性、多样性、趣味性、审美性。另外,传统工艺形式的劳动,制作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将传统工艺文化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

为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劳动兴趣,学校可围绕“传统工艺文化”开展相关文化研究活动,与各学科进行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夏布绣,藤编与制陶都离不开语文、数学、化学、物理、美术等学科知识的支撑。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描述和介绍相应的手工艺作品,美术课设计、创造新的夏布刺绣纹样、藤编样式、陶罐形状等。数学、化学、物理等也可以结合藤编漂洗与制陶温度等问题进行课堂设计,既保证知识传授,又开展了传统手工艺的劳动教育。

(二)将传统工艺体验与研学实践有机结合

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行走的课堂、校外课堂、大自然课堂。其基本要素是:研学基地的开发、研学课程的设计、研学导师的培训、研学旅行综合评测。

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可考虑将永安镇汉安夏布绣基地、隆昌康发藤艺厂、隆昌土陶企业作为学生研学基地。研发夏布绣、藤编、制陶课程,培养部分手工艺传承人为专业研学导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讲解、示范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与制作技艺。学生在研学基地可进行体验,制作夏布绣、藤编、土陶作品。由此,学生从个体劳动中获得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将传统手工艺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对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视野、优化学生人格等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小学可以结合地方传统手工艺,构建属于自己的学校特色文化。一是形成丰富的校本课程文化,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传承地方传统手工艺。二是形成人人参与的劳动教育文化,从校长、教师以身作则都能掌握传统工艺的基本技能,给予学生示范引导。三是向社会辐射劳动文化。比如,在夏布刺绣、藤编、制陶的劳动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学生辐射到家庭、社会。四是深挖地方传统手工艺的内涵,与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相融合,从而形成学校、地方、传统文化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特色。

由此可见,积极开发利用地方传统工艺资源,既能有效保护地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劳动,丰富学校课程,开发学校劳动教育资源,进而形成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