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88期·家教周刊(总第350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画绘本、写班歌、创眼保健操、制作表情包——“朝天乐班”用戏曲装点童年
记者 胡敏(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教育导报》2020年第88期·家教周刊(总第3505期) 导报一版

“烟雨文章,枇杷门巷,红笺难诉沧桑。锦江楼畔,一段浣花香。临水观花人去,画堂影几世红装。千年过,朝天乐响,重又弄宫商。……”清晨,阳光洒满校园,成都市武侯实验小学六(3)班教室响起了一曲充满昆曲韵味的班歌。与此同时,讲台的大屏幕里播放着同学们自导自演的班歌 MV,40多个孩子一一比画着戏曲表演中的动作精彩亮相。

清晨唱唱原创昆曲风班歌,累了做做戏曲眼保健操,课间读读自编的戏曲绘本,语文课全班一起讨论《红楼梦》,再自导自演几出“宝黛钗凤”的戏,回家网上聊天还可以发发原创戏曲表情包……这个取自曲牌名的“朝天乐班”,因为戏曲有了许多原创成果。“朝天乐班”为何与戏曲结缘?这要从4年前,一个热爱戏曲的语文老师胡艳成为该班的班主任讲起。

 

画绘本、写班歌、创眼保健操、制作表情包——

“朝天乐班”用戏曲装点童年

记者 胡敏(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娃娃有戏:唱、念、写、绘,样样都会

4年前的新教师会,胡艳主动和校长付华谈起了自己对戏曲的热爱。付华听后很惊喜:“你那个戏曲,我看行。”

校长的支持,让胡艳以戏曲入手开展创新教育。一开始带着同学们读戏曲文本,演一些戏曲片段,带着孩子们去杜甫草堂等文化场馆演出。同学们接触戏曲之后,发现其中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凌可人本来学的街舞,二年级开始跟胡艳参加一些校内外演出,从此打开了另一扇窗,如今,她既能表演动感酷炫的现代舞,摇身一变,又是唱腔圆润、扮相极佳的小花旦。

有一个喜欢戏曲的班主任是什么体验?一次,胡艳带着同学们到望江公园参加活动,走到薛涛故居,同学们表示不知道薛涛是何许人,胡艳很惊讶,回来就带同学们读薛涛的词。2018年暑假,师生利用假期开展“娃娃画戏”课程,胡艳以薛涛的故事编写剧本,凌可人负责绘图,其他几名同学各展所长,分工抄写曲词、故事说明、毛笔题字,打造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原创作品《浣花笺》,该绘本还获得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支持已正式出版。《浣花笺》上的 Q版人物配图,也被同学们上传到网络,生成了专属表情包。

一台戏曲不仅是表演这么简单,胡艳还把“娃娃排戏”变成一门课程。所有同学分成化妆组、演员组、服装组、导演组,从排练到演出当天,家长不参与,全部由孩子们独立完成。当课本剧《秉笔直书》正式上演后,师生都觉得非常惊艳。该课程还在武侯区的综合实践课中获得了特等奖。

一切活动皆可入课程,经过4年的积累,胡艳将传统戏曲与班级管理、班本课程开发、班级文化相结合开发了“娃娃有戏”系列课程,包含:以艺术表演为主的“娃娃学戏”“娃娃唱戏”“娃娃演戏”;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娃娃看戏”(读戏曲故事)“娃娃写戏”(改编课本剧);结合美术、信息技术课程的“娃娃画戏”(手工绘制戏曲绘本);传承传统戏曲研习形式的“娃娃拍曲”(学习昆曲工尺谱);跨越多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娃娃排戏”。

如今,读戏、唱戏、演戏、写戏……这些在成年人看来都非常难的事,对于“朝天乐班”的孩子们却是家常便饭。手工绘制戏曲绘本《浣花笺》、制作戏曲人物表情包、写昆曲风班歌、拍摄班歌 MV、自创戏曲特色眼保健操……不仅成果丰富,其过程也是分工协作、熟练配合,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自信心、成就感都得到了激发。

特别的“毕业礼”:全班一起读《红楼梦》

疫情期间,每天一节阅读课,胡艳组织同学们在网上阅读《红楼梦》。此后,仍不时组织“红楼”主题阅读和写作活动。“希望趁着毕业前,把我会的都教给他们。”胡艳说,她会带着学生们把《红楼梦》“啃”下来。

小学生读《红楼梦》读得懂吗?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这个暑假,胡艳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惊闻朋友的孩子,一名成都市五年级学生要看《红楼梦》,这是普遍要求,还是个别学校啊?”胡艳感觉像是在说自己,顿时有一种“吃瓜吃到自己身上的错愕感”。但是,这位极有个性的老师并没有怀疑自己,认定了的事就一定会全情投入地去做。

整个暑假,她带着同学们线上讨论、品读《红楼梦》,还开展学《红楼梦》描写人物的习作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热烈响应。16次线上阅读,人数最多时近30人在线,最少时也有十几个同学,还有几位同学成了“红楼”铁粉。

同学们写《红楼梦》人物,不仅关注主人公“宝黛凤钗”,还关注到一些小人物。比如,学生梁睿佶写了《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小红》,讲述三等丫头小红努力创造机会、善于抓住机会,终于获得凤姐赏识,如愿成为一等丫头的故事。同学们还借鉴书中的写作方法写身边的人,文字妙趣横生。

进入六年级,胡艳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文学名家白先勇读《红楼梦》恰恰就在小学五六年级。”胡艳说,可能世上没有人敢说自己全部读懂了《红楼梦》,对于小学生来说,自然有不同的标准,识主要人物,知重点情节,熟红楼诗词,大部分孩子都能达到。

因为经常在集体节目中表演黛玉,学生白佳鹭成了师生口中的“小林黛玉”。习作中,不少同学不约而同地把白佳鹭的形象和林黛玉进行对比,还有一些师生被比作贾宝玉、王熙凤,一时间“同人同题”的习作为班级增添了许多话题,大家的习作水平也悄然提高。在白佳鹭看来,“《红楼梦》是个百宝箱,里面有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读“红楼”,尤其是演“红楼”,给她带来很大的成就感。梁睿佶觉得:“读了《红楼梦》,别的书都没意思。”因为《红楼梦》,他在选书上更喜欢文学经典作品了。

“我就是课程”,爱好与职业融为一体的幸福

胡艳把班级点滴写成教育叙事,发在个人公众号上。凌可人的妈妈何川转发到朋友圈,配文“羡慕你们的童年”。从凌可人在杜甫草堂带妆表演那个精彩的亮相开始,她就跟戏曲结了缘,朋友都以为何川给孩子拜了某位高人做师傅,听说是班主任开的社团课,都羡慕不已。戏曲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难?《红楼梦》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难?何川认为,身处其中,反而没有困扰,女儿的线上课,她有时跟着听,胡老师讲得很细,让人印象深刻。学戏、读传统文化经典,给孩子很好的传统文化铺垫。“学过和没有学过肯定不一样,有些她现在未必懂,但以后回想起来会恍然大悟。”何川说。

刚刚过去的10月,胡艳作为新教育“榜样教师”到江苏省盐城市参加了新教育二十周年年会。主办方给她的颁奖词是:“加入新教育的四年,她痴心不改践行新教育理念。将传统戏曲带进了小学校园,丰富了班本课程的艺术体验。学戏、唱戏、演戏、写戏、画戏、排戏,‘娃娃有戏’系列课程好戏连连,把‘朝天乐班’渲染得欢天喜地。‘我就是课程’,这是她朝向新教育最坚定的誓言。”

“我就是课程”,这几个字准确地概括了胡艳这四年的创新实践。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以《把爱好与职业融为一体的人是幸福的》为题给《浣花笺》作序,他提到,新教育理念中“我就是课程”,主张每一个老师都是课程资源,从“研发”自己开始,完全可能研发出“卓越课程”。所谓“卓越课程”并不是说这个课程有多么“卓越”,而是指“使儿童走向卓越的课程”。

胡艳的理解更为朴素:“把我以及身边朋友圈子的资源都用来发展孩子。”她会给孩子们要何赛飞老师的签名明信片,带孩子们参加各种校外文化演出,还会邀请名家进校或者在线上给孩子们进行戏曲专业指导。

“这样的老师对于班级,对于学校来说,都非常宝贵。”付华说,因为兴趣,不分周末、节假日,全身心地投入,这种精神非常难得。她一直全力支持胡艳的创新教育,她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很大方,文章写得越来越好,阅读兴趣、传统文化素养都逐步培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