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89期(总第350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愿所有孩子都被“看见”——读《教育的情调》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许丽萍
读懂教育《教育导报》2020年第89期(总第3506期) 导报三版

情调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的词汇是对事物的主客观的情绪的反映。当它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时又变得如此的美妙,赋予教育文艺的质量,生动的形象,让一个个教育生命鲜活而又温暖。

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陶行知主张“爱满天下”,顾明远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读完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斯·范梅南的书《教育的情调》,我更明确:爱是教育的底色,以爱育爱,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最懂你的教育。

如果说教育是一片森林,那组成这片森林的每一棵独特的树木使这片森林区别于另一片。当代教育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关注教育的整体,分数、升学率吸引着每个关注教育的人的眼球,作为分数的个体承载者则正被“以危险的方式思考和谈论”“对他们进行分组、分类、筛选、衡量和管理,并以原先设想好的方法去回应他们。”在冰冷的量化过程中,功利性磨去了教育的颜色和温度,“千人一面”的森林,这片和那片并无什么不同。

还教育以本来的模样,需开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我们以爱为筏,关注个体生命成长,通过“看见”知其成长所需,懂成长所要,长成其想要的模样。对于孩子来说,“被看见”是如此重要:他们在乎“被看见”不是“被看见”本身,而是希望内心的情绪和背后的内容能被理解,这种关注和认可比“被看见”本身更令人感到欣慰和鼓舞。

“当我们以双手或笑脸迎接对方时,共同创造和分享着这段美好时光,从而通过另一种零距离接触,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鼓励被肯定的滋味。”也许最简单的握手和口头问候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礼节形式,因为它定下了深厚感情的基调,握手是给孩子被“看见”被肯定的机会,既让孩子体验被“看见”的感觉,又给老师提供了感受孩子微妙情绪的方式。我们开展的“校长约你面对面”活动,和孩子一起吃饭,参加体育锻炼,通过和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就是力求更多的孩子被关注、被“看见”。

作为教育者如何看见学生呢?

诚如范梅南所说:“教育学就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欣赏的眼光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在”。

首先,专注于自己的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具有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通过“看”、“听”去“关注”孩子,关注孩子本身的独特性,关注孩子所处情景的独特性,关注孩子个人生活的独特性。关注、了解、理解、认可、欣赏、迷恋,当我们把孩子视为个性鲜明,充满生气的独立生命个体时,才能做到把爱献给每一个孩子。

其次,应专注于自己的行为。由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所以,老师的行为总是不自觉地被孩子模仿,对孩子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真正的榜样是以身示范教给孩子们伟大的价值和信仰。

最后,专注于自己的学科知识。文中说:“一位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不仅仅热爱阅读、写作,会情不自禁地用诗歌去表现世界,通过文字的魔力来思考人类的种种体验。”一个真正的老师就是使自己融入学科本身,和他们所教的学科融为一体,把课程引向生活本身。为此,我们开展了特色活动和课程,师生共读活动、诗歌朗诵、经典名著推荐等语言表达展演活动;以培养科学思维的steam课程;以美育为主的银杏课程;以实践为主的劳动课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课程成为开启孩子们美好童年的钥匙。

人的价值,内蕴着成长的意义,决定了教育的追求,我们秉承教育即成长,教育就是给学生“成”的力量,尊重学生,就是“长”的过程。我们的角色就是守护孩子,让他们随时感知到:我在这里,我在倾听,我关心你,我明白你。守护、等候、跟随,帮助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认识生命,和孩子一起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接受新事物,思考新理念,和孩子一起完成生命的成长。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