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89期(总第3506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粮’心知识”课 农具变教具
《教育导报》2020年第89期(总第3506期) 导报二版

本报讯(吴高峰)今年秋季开学,通江县长胜小学的课程表与其他学校有些不一样,多了一节“‘粮’心知识”课,课堂上没有教科书,教具也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农具和农作物标本。

该校校长冉龙强介绍,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的农耕知识,学校特意开设了这样一门课程,起初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粮食从播种到收获需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明白农耕劳作中蕴含的智慧,这项教学活动也只是计划不定时开展一次。让冉龙强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对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甚至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带回家教给爷爷奶奶,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于是,这门课程被保留了下来,最终形成了长胜小学的特色课程。

据了解,长胜小学的学生基本都是辖区内的农村孩子,父母几乎常年在外务工,学生留守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因为受条件限制,学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责任就全都落到了老师身上。在课堂上是老师,在生活中是“父母”,学生行为习惯全靠学校培养,老师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将“勤俭节约”理念从小根植在孩子们心中。

“这些矿泉水瓶子存起来是可以卖掉的。”四年级学生马菲菲将几个空矿泉水瓶放进楼梯下的木隔间里,“我们一年级的时候,“王妈妈”就教我们收集这些了。“王妈妈”说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不要乱扔,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卖钱,我们班的好多东西都是每年卖这些换钱买的。”

马菲菲口中的“王妈妈”名字叫王莉,是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班上的孩子是她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带上来的,上课时她是“王老师”,下课了她就变成了孩子们的“王妈妈”。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中的一句话,也是印在长胜小学食堂门口的一句话。

在长胜小学,每一餐老师总是和学生坐在一起吃饭,不是一两位,而是全部教师。据郭波老师介绍,起初教师陪餐只是为了确保就餐的秩序性,可是看到老师碗里每一次都吃得特别干净,从不剩菜剩饭,学生餐饮浪费的现象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看到这个现象,老师索性就都加入进来,师生之间似乎产生了一种默契,渐渐地,每一餐几乎都没有什么餐厨浪费了。

学校食堂后面还有一块200多平方米的空地,被均等划分成了6个部分,这是学生的实践园地,园子里种满了各种蔬菜。学校根据时令定时组织学生到实践园上劳动课,从翻土到播种再到日常照料,到了收获季节,这些蔬菜就会被端上餐桌,供孩子们食用。

“老师们笑称实践园为‘自留地’,孩子们说那是‘菜园子’,我更加喜欢把它叫作‘第二课堂’,老师们在这里现场教学,学生们在这里亲身实践,‘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就一点点浸润到孩子们心里了。”冉龙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