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91期·家教周刊(总第350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家长退群”引发教育思考——
家长群的正确打开方式
记者 梁童童
《教育导报》2020年第91期·家教周刊(总第3508期) 导报一版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因不满老师要求批改作业愤而退出家长群,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随即,有关小学生家长吐槽学校作业布置过多、每日打卡任务太重、教师要求家长“志愿者”打扫学校卫生等事引发了大讨论。家长和老师对于家长群到底是什么态度?家长群是“压力群”,还是家校沟通的有效方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记者 梁童童

矛盾百出家长群变身“压力群”

江苏的那位退群家长“火”了之后,一时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苦家长群久矣”的声音。

德阳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苏波涛,就时不时地听见朋友圈中发出类似的抱怨。有的老师要求家长为孩子的作业写评语,标准是“字字真心”、“句句恳切”,并且还得有一定篇幅才算数。文采不够好的家长看着老师在群里晒出的“优秀作品”,并配字:“这样的家长才是负责任的、对孩子上心的家长!”让人心中很不是滋味。

还有几位孩子体育好的家长,在群里发自家小朋友跳绳的视频,没有跳到150个的孩子,就无法参与群里的“跳绳接龙”。“有的老师,小朋友没考到98分就会在群里@家长,我觉得这也太严格了。”苏波涛感慨道,“连大人都时常会粗心,何况才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呢?老师这样做,给家长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令她庆幸的是,女儿语桐的班主任对家长群的管理比较恰当,赢得了家长的尊重和认可,相应地,家长群的氛围就比较和谐。

家长群本应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但是个别家长和老师的不恰当言行,让家长群“变了味”,在无形间成为了“压力群”。有的低学段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以提高教学效率。自贡市沿滩二小班主任曾素梅,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对此颇有感触:“批改作业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老师和家长是‘同盟军’的关系,不能把家长当作自己的帮手、助手。”作业方面,曾素梅班上的家长只负责配合孩子完成朗读课文这个层次的任务。在曾素梅看来,放学后的时间是亲子间充满温情的、互动的,辅导作业对家长的文化水平有要求,在作业有难度的情况下,“孩子不会做,家长又似懂非懂,那不就容易产生摩擦了吗?”所以,听写以上难度的练习,都由曾素梅在课上完成。秉持这样的原则,曾素梅的家长群自去年建立后,一直没有出现过什么“杂音”。

简化功能,有效沟通离不开面谈

一个积极融洽的家长群,与老师的意识有着很大关系。身为家长群的主导者,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古小娅对家长微信群的定位是“了解信息的平台”。“微信,作为大多数人最常使用的软件,是获取信息最方便快捷的工具,但也因其交流的便捷,形成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建群之初,古小娅就第一时间告知家长,禁止在微信群中转发链接、负能量的消息和闲聊;没有明确要求回复的通知就不用回复,以免刷屏;家长遇到问题,不能在群里@人,建议私聊解决。有了这样的规定,古小娅班上的家长微信群,功能单纯了许多。

同时,古小娅还采取 QQ群、朋友圈、电话、面谈、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孩子们的活动图片,我不会发在微信群里,而是发到 QQ群的相册中或是分享到朋友圈,这样微信群就不会一直响,也方便了想看照片的家长们。”古小娅认为,这些软件虽然便捷,但最有效的沟通,还是离不开面谈,只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通过表情、语气、家庭环境、亲子沟通方式等,获取和传达最完整、也最真实有效的信息。

“即使有了微信,我们也不应该‘偷懒’。”5年前,古小娅刚开始使用微信群发布通知,一位家长误解了她的意思,怒气冲冲地在群里发言。虽然也有情绪,但古小娅还是让自己先冷静下来,给这位家长打电话进行沟通,解开了误会。“只有沟通是真实的,才是有效的,那么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就有了实现的可能。”古小娅说。

分工合作,建设家长群架构体系

生态良好的家长微信群,既可以是单纯的信息传达,也可以有复杂精巧的架构体系。新都一中实验学校的罗朝英老师,把微信家长群当作另一个“班集体”来做:实名制、起群名,设置学习、生活、体育、后勤、校园活动5个管理员身份,由家委会成员担任,各自负责协调和记录班级开展的家校活动。这个微信群中还有一个“观察员”的位置。有时候,老师来不及看群里的消息而错过了一些重要信息,因而没有及时反馈的时候,观察员就会提醒老师;家长之间有矛盾需要协调的,也会联系观察员。“‘观察员’是我们这个集体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角色。”

不仅如此,罗朝英还带领家长,做起了家长群的群文化建设:共知共解,共享共进,将群定位为“学习共同体,家校共育共同体”。不论是讨论话题、学习网课,还是家校活动,都围绕三个“中心”:明目标、讲方法、有结果。总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服务学生的成长,围绕这个总目标,老师、家长、学生各自做什么,都明确落实到具体任务上;老师与家长、家长之间的沟通要讲方法,说话的语气,谈论的话题,是否采用私聊,视实际情况进行变通;有结果是指群内的交流建设要落到实处。

前不久,罗朝英在群内分享了一个线上讲座,结束之后,家长们纷纷在群内发表自己的感想。负责这一板块的家长把大家的聊天记录保存下来,供以后“复盘”用。“换一个角度讲,这也是在督促家长对自己发出来的文字负责。”

自上而下,为家校共育赋能

当被问及为什么能够较好地维持家长群氛围的时候,曾素梅、古小娅、罗朝英三位老师都提到了学校和政府给予的课程支持。自贡市沿滩二小对教师自身的定位、家校共育的表达与反馈能力,做了充分的培训;成都市新都区今年新开设的“2020家校共育种子教师”培训项目,旨在为教师在家校共育方面赋能。

新都区成立了两个培训平台,一个是家校教育慕课中心,每星期平台推送一节课,家长在线上进行学习,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的胜任力;另一个是家校共育班主任成长中心,每周进行一次经验分享,涉及班主任专业能力、班级文化建设、家校共育策略、读书分享几个层面,提升班主任老师教育管理方面的水平。

“我们现在面对的都是‘85后’、甚至‘90后’的家长,文化水平高,对教师的期待也高。如果老师不能持续地提升自己,是无法让家长信服的。”古小娅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二者本就有很多交叉,无法划清界限,即使是教学,也需要家长打好配合战,才能取得好成果。古小娅表示,小学、尤其是低学段的家长,当上爸爸妈妈也不过六七年时间,在教育孩子的领域也是新人,他们也在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成长。作为老师,一方面要重视沟通了解,同时也要结合具体情况给予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当“家校共育”的理念自上而下地被班主任老师落实到位时,家长们的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积极性也就自然地调动了。类似新都区的课程项目,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也在进行中,这种理念已深入每个家长的心中。成师附小的家长张女士,加入了两个班级家长群,一个有老师的群,用于商量家校主题活动;另一个群则只有家长,没有老师,职务的设置、管理模式都由家长们自发商讨决定,群里的氛围既宽松又有序。“家长们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为班里做事情。”张女士介绍道。

编后

此次退群事件中的江苏家长并不是第一位公开炮轰家长群的家长,可是,如果因此把矛头统统指向老师,似乎也并不公平,在家长群中“任性”的老师,毕竟是少数。教育孩子、提升成绩,也确实离不开家长的大力配合。现实中,不愿配合老师的工作,甚至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归根结底,家长群是个开放性的沟通工具,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应该多一些理解,多一分包容,多一分等待,家长和老师通力合作,达成共赢。

对老师来说,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整个世界;对孩子来说,父母构建了他们成长的世界,是他们的第一模仿对象;对家长来说,我们担负着孩子成长的责任,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边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产生分歧。”教育孩子这条路注定任重而道远,一个和谐、正能量的家长群,就像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刃,家长们齐头并进,以身作则教会孩子什么是守规则,什么是集体精神,在育儿难关里,合作共赢。

为了孩子,请让家长群简单点,再简单点,纯粹点,再纯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