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96期(总第3513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刘先余: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
■本报记者 钟兴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教育导报》2020年第96期(总第3513期) 导报四版

学生在跳竹竿舞

“这是舞狮,那边还在踩高跷。”

“你看还有娃娃在竹竿上跳舞!”

绵阳市游仙区徐家镇伟清小学的校门外,几个村民伸长了脖子,张望着校园里学生们开展的各种活动,耳边时而传来悠扬的丝竹管弦之声,时而传来雄浑的锣鼓声。此时此刻,除了村民耳目之所及的舞狮、高跷、竹竿舞、打鼓、唢呐等民间民俗活动,教学楼后面的操场上,还有学生在踢足球、打排球、花式跳绳,教室里有的学生在学习竹编、草编,还有的学生在练习水墨画……每个周二和周四的下午,伟清小学都是这样热闹。

伟清小学不仅有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还有宁静的环境美。校园内种满了竹子,品种多达20余个,长成了一片苍翠的竹林,竹林里还有水池、凉亭,捧一本书坐在亭子里,闭上眼睛深呼吸,书香夹杂着竹香,沁人心脾,一阵风吹过,读书声和着竹叶的沙沙声,萦绕耳畔久久不散。

望着眼前的一切,校长刘先余笑着告诉记者,又似乎是在对自己说:“十年前的艰难抉择是对的!”

出奇制胜

改变“徐老五”的命运

“徐老五”是谁呢?十多年前,伟清小学还叫徐家小学,徐家镇片区一共有5所学校,每次考试,徐家小学的成绩都是最后一名,久而久之,就被称作“徐老五”。

2007年9月,刘先余调到徐家小学任校长。此前,他在另外3所乡村小学当过校长,“徐老五”的名号他早有耳闻。来到学校后,他发现这里的情况跟大多数乡村学校一样,伴随着农村的“老去”而失去活力。“当时学校老教师多,老师的平均年龄有51岁。”刘先余说,“都不谈教育理念、方法落后了,一些教师连上课的热情、激情都没有。”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了。震后,满目疮痍的教学楼已经不能使用,停课半个月后,刘先余带着老师们搭起了帐篷,在帐篷里给学生们上课。副校长胡宗林回忆:“那年暑假搭建救灾板房,搬建材、课桌、凳子,刘校长都亲力亲为,带头干又苦又累的活。”

不久后,绵阳市教育局通知,清华大学及其校友企业伟新公司将在徐家小学和另一所学校选择一所作为援建对象。“两所学校受灾程度差不多,要争取到这次援建,我们就必须更主动,做更多的事。”接连两个月,刘先余每天往市里跑,在发改委、住建局、教育局等各个部门办理手续。等到清华大学作决定时,发现徐家小学已经办理好了灾后重建手续,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徐家小学。

2010年,新校园建成,为作纪念,学校改名为“伟清小学”。硬件改善了,软件如何提升呢?如何改变学校落后的现状呢?刘先余想:“如果继续抓教学质量,学校老教师多,教学水平有限,想要有所突破,必须出奇制胜。”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发特色活动,通过活动激发老师和学生们的热情。

他发动年轻的体育教师廖孝银和张波给学生上排球课和花式跳绳。当时,许多老教师质疑刘先余的做法,以自身没有特长为理由,拒绝配合学校的相关活动。在伟清小学教了20多年书的龙运国说:“搞排球、花式跳绳,肯定会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呀。”因此,他不但自己不参加活动,学校选拔排球和跳绳的选手时,也不让班上的学生报名。

“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没底,常常连夜睡不着觉。”刘先余坦言,“但以前没搞兴趣活动,教学质量也不行,干脆放手一搏。”他还常常去做龙运国的思想工作,告诉他活动和训练都在课余时间开展,教学时间有保障。龙运国却说:“学生满脑子都是跳绳、耍,哪里还能想着学习。”刘先余又劝他:“你们总说自己没有特长,就是因为我们也是应试教育读出来的。你文章写得那么好,有次春游让你吟诵一首诗,你却不敢。我们吃过亏了,一定要让学生多才多艺。”但龙运国依旧不为所动。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2012-2014年,学校的排球队在游仙区的比赛中连续三年夺得冠军,在整个绵阳市也名列前茅。2012年,在绵阳市的“为生活而设计”的比赛中,伟清小学的花式跳绳获得体育组特等奖,在游仙区掀起了一股花式跳绳的风潮。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通过花式跳绳我学会了团结和创新,学习上遇到问题我不再逃避,而是想办法解决,或者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

“不得不承认,许多通过活动和比赛走出去的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了,课堂内外的表现也更优秀了,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进步了。”龙运国说,“那么多年在外提起我们学校,别人的第一反应也不再是‘徐老五’,而是更多的赞誉。我久违地为学校感到自豪,也看到了新的希望。”后来,他发挥自己在写作方面的长处,开办了一个习作兴趣班。

因地制宜 

打造“接地气”的校园文化

2010年,面对崭新的校园,刘先余除了思考如何突破落后的状况,还在思索应该打造怎样的校园文化。农村常见的竹子给了刘先余灵感。他说:“一看见竹子,就让人想到它不畏艰难、拔节生长的品性,以及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以竹子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实在太合适了!”这个想法得到了全校其他干部和老师们的支持。

说干就干,刘先余先是带着老师和学生把周围常见的毛竹、慈竹、斑竹等栽种到校园中,后来又专门组织教师到青神县竹文化中心、宜宾蜀南竹海等地考察,寻找不同品种的竹子,了解每种竹子背后的文化故事。如今,整个校园已经翠竹环绕,金竹、琴丝竹、佛肚竹、熊猫竹、凤尾竹等20多个品种的竹子遍布校园,竹林间杂树生花,老石突兀,流水潺潺。

“栽竹只是第一步,让师生深刻领悟竹文化的魅力,让竹文化植根到学校发展、教育教学、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先余说。龙运国开设习作兴趣班后,就带领学生观察竹子、写竹子,欣赏关于竹子的文学作品;美术教师陈雪峰等则带着学生画竹子;学校还请来民间艺术大师教学生竹编、刻竹、跳竹竿舞。除了笛子等乐器,老师和学生还创新自制了许多竹子乐器进行演奏。

五年级学生李俊杰说:“我家周围都是竹子,到了学校后才发现,原来竹子的品种那么多,竹子的用途也有很多,竹子还有坚韧不屈、谦虚上进等精神,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学习竹编已经有3年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竹龙、竹鸟、竹虫从他的小手里跳脱出来。

“竹编、竹竿舞这些民间传统活动,娃娃们都非常喜欢。”受此启发,刘先余开始在学校开展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锣鼓、舞狮、高跷、唢呐、戏剧、剪纸等活动项目在学校遍地开花。伟清小学先后被评为“绵阳市乡土文化传承实践基地”“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中华优秀传承示范学校”。

“跟城里的孩子比起来,乡下的孩子学不了钢琴,但我们的学生可以吹唢呐,跳不了芭蕾,但可以踩高跷。”刘先余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随后,刘先余尝试着带领学校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把各项特色活动编订为校本课程。“无奈活动太多太杂,我们反而不知道从何下手,摸不着头绪。”直到2018年,伟清小学加入四川省乡村教育振兴联盟。乡村教育振兴联盟为每一个乡村学校安排了一位教育界专家进行指导。伟清小学的结对专家是成都高新区教育总督学唐方剑,他说:“我在伟清小学看见了乡村学校发展的一种范式,它把中国的、乡土的、传统的、精粹的文化艺术,融入到了学生的教育之中,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科学知识,还能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做人、学得开心。”

多次实地考察后,结合学校实际,唐方剑建议学校将各类活动分为几大类别,特色竹文化和花式跳绳单独分为两个类别,高跷、舞狮、戏剧等则统一规划为民间民俗文化,另外,学校地处农村,还可以再发展一个农耕文化体验的课程。

有了科学的指导和分类,伟清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进行得有条不紊,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就编订了《竹渐成长》《艺术三原色》等多本校本课程教材。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的两节课,就成了伟清小学开展校本课程和各项特色活动的时间。刘先余说:“这个时间段是学生们最开心,也是我最开心的时间,学生从课本中走了出来,踢足球、跳绳、打鼓、编竹龙草龙……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和创造力。”他也常常加入到学生的活动中。

厚积薄发

走出去和留下来的人都后劲十足

今年11月,57岁的退休教师贾永翠被返聘回伟清小学教四(2)班的语文课。这个班原来的语文老师是张丽蓉,她怀孕后一直坚持教学,距离预产期只有两周了,刘先余看她顶着个大肚子还在坚持上课,这才把去年退休的贾永翠请回学校。

“答应回学校,一方面是因为张老师情况这么紧急了还顶在教学一线,确实不容易。”贾永翠说,“另一方面,在刘校长他们的带领下,学校的老师们都干劲十足,年轻老师个个都很努力,下课了主动找学生辅导功课,还自掏腰包买礼物奖励进步大的学生,每个人都还承担了活动项目,这种敬业、积极、上进的氛围让我感到又年轻了。”

自1983年起,贾永翠就在伟清小学任教,30多年来,她见证了学校一路从“徐老五”到今天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巨大转变。她说:“刘校长刚开始搞排球、花式跳绳等兴趣活动时,我跟龙运国老师一样不看好,可是事实证明,通过活动激发师生的活力反哺教学,这条路是可行的,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而且学生和老师都变得多才多艺,尤其是给年轻老师提供了成长、进步的机会和空间。”

最开始在刘先余动员下教花式跳绳的体育老师张波,因为教学成绩出众,2016年被调到了游仙区富乐小学。后来,富乐小学又通过借调的形式,“挖”走了教学生画竹子的美术教师陈雪峰。对此,刘先余并不难过,他说:“人往高处走,教师们有更好的出路,我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从来不阻拦老师们另谋高就,而对于留下来的老师,他也想方设法让老师们有更大的进步。

十多年来,刘先余都坚持每周听课3-4节,发现老师们存在的问题后,耐心地指出来。张丽蓉说:“课堂上一些非常细微的毛病,刘校长都能给我们指出来,下一次听课会格外留意我们是否改正。他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但是言语很温和,尊重每一位教师,每个学期还会组织集体生日会,一起吃蛋糕,玩得很开心。”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越来越重视,以及学校自身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选择到伟清小学任教,学校的教师平均年龄从51岁变成了30岁。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共同进步,除了学校常规的听课、评课,每个学期刘先余都要求老师们写下自己的教育心得、学习心得,然后集中朗读分享。

“加入乡村教育振兴联盟后,青年教师们有了更多的成长空间。”刘先余说。在乡村教育振兴联盟的撮合下,伟清小学与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结成了对子,两个学校常常互派教师交流学习。今年5月,双方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在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

不仅是教师,从伟清小学毕业的学生也后劲十足。富乐中学的教师王勇说:“我们班的班长、文艺委员、体育委员都是伟清小学毕业的,初一竞选班委,他们个个都是毛遂自荐,不像其他农村学校出来的学生那么不自信,有的比城里的孩子更能吃苦。”

刘先余自己也鼓足了干劲儿,从1991年踏上讲台,他就一直在为乡村教育挥洒汗水。按照绵阳市游仙区的常规要求,每所学校的校长任职时间不超过9年,而刘先余已经在伟清小学呆了13个年头,游仙区教育局几次想把他调到城区的学校,但他都拒绝了,坚持留在乡村,留在伟清小学。加入乡村教育振兴联盟后,刘先余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更加坚定。

目前,他正遵照联盟专家的建议,进一步挖掘农村文化的魅力,着手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活动。

今年,伟清小学又租用了6亩紧邻学校右侧和后面的农户土地,建设“农耕文化生活体验发展中心”,其中包含了农作物种植区、花果种植区、农耕文化生活体验区。在农作物种植区、花果种植区,每个班有一块地,学生自己播种的花果蔬菜正在茁壮成长。农耕文化生活体验区正在建造中。刘先余指着地上大小不一的从农家收购的19个石磨说:“以后学生的作物收获了,就可以过来磨面、磨豆腐,前边还会修一个厨房,学生们可以在里面加工食物,将来,我们还要开丰收大会、自制农家饭品鉴会。”他一边说着,一边指向前方,眼中充满了希望的光。

“办一所让城里的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刘先余告诉记者,“这是我的教育理想,为了实现它,还有很多事要做,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