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96期(总第351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调整学校布局、激活教师队伍、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打好教育改革“组合拳”——
平昌县:按下县域教育发展“快进键”
■本报记者 董志文
《教育导报》2020年第96期(总第3513期) 导报二版

学校布局调整、教师走出舒适区、职称评定向农村教师倾斜、名师工作室捆绑式发展、“网络栈道”领航云端……这是近年来平昌教育人口中的一组热频词。

平昌县,地处秦巴山区,巴河穿城而过,闭塞的地理环境,成了发展教育的绊脚石。然而,一个历时多年的学校布局调整,覆盖了500余所学校,影响师生12余万人;一套“组合拳”激活了教师队伍活力,让教师发展有奔头;一条“网络栈道”,让山区学校勇立教育教学改革的潮头,也让平昌打造教育强县中的最后“软肋”逐渐消失。

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

“学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塑胶操场、羽毛球场等各种运动设施齐全,更关键的是学校老师不仅教得好,还在生活上对我很关心。”平昌县思源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丁紫英说。

丁紫英本应在一个村里教学点就读,但根据全县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她被调整到新建的思源实验学校。她成了改革的受益者,享受到了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过去,在平昌县500余所学校中,有村级小学(教学点)392所。它们大多零星散布在闭塞的秦巴山区深处,农村学校逐步萎缩,甚至成了空壳校,乡镇“小班额”、村校“空壳化”的问题突出,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优化校点布局成为平昌教育的当务之急。

“教育优质均衡必须建立在办好学生家门口的学校的基础上。”平昌县教科体局局长冯辽平向记者展示了一系列文件,其中包括自2010年起平昌县启动的教育综合改革,致力于推动各学校合理布局和调整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平昌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2010—2014年)》,将城乡学校布局纳入《平昌县全域规划(2014—2030)》《平昌县域多规合一规划(2014—2030)》等。

为了让家门口的学校更有吸引力,平昌县按照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就优就近接受教育的需求,又要利于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来调整学校布局。全县一盘棋,有效整合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全县普职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做大了公办职业教育规模,让更多的群众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在记者走访平昌县期间,发现丁紫英的变化并非个例。近年来,平昌县不断优化调整学校布局,创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推进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最优质的教育就在家门口”已成为平昌县百万群众的共同感受。

“目前,全县校点布局相对科学,走出了‘散、小、差’窘境,吸附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基本能够满足适龄学生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的需求。”冯辽平说。

牵住教师队伍建设的“牛鼻子”

在平昌县义务教育阶段,部分教职工存在职业倦怠感、从教动力不足、教育观念滞后等棘手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了改革的“老大难”,是制约平昌县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面对发展难题,平昌县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的“牛鼻子”,深入实施“头雁引领”“师能提升”工程、名师工作室以点带面行动和特岗教师招聘、双选公费师范生等方式广开渠道引进人才,并设专项奖励激活教师工作活力,创新教师晋升通道,激活了一池春水,使教师“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同时,为鼓励广大农村教师安心从教,平昌县制订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积极推进乡村教师安居工程,累计投资1.8亿元建设教师公租房855套,周转宿舍1693套。并且,在评优选先时向一线农村教师倾斜,积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生活补助和工作补贴政策,每月按标准及时足额兑现。

“名师工作室是教师成长的孵化器,队伍建设的助推器,教育均衡的加速器。”平昌县教科体局副局长魏心强表示,在平昌县,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地理等多个学科的名师工作室多达20个,核心成员辐射到县内各校。

在思源实验学校有着近20年教学经历的教师杨芹就是名师工作室的受益者,她参加了师能提升和教学培训,使她不仅没有了职业倦怠感,而且活力无限,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教师一活,满盘皆活。平昌县通过系列举措,培养了一批懂教育、爱教育、钻教育、理念先进的优秀校长及优秀老师,这些教师已逐渐成为平昌教育的中坚力量,带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走上了均衡优质发展的快车道。

信息化成为教育均衡的强大引擎

米仓古道曾经是平昌地区古代先民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如今,由一根根光纤搭建起的“网络栈道”,将大山深处的学校与外面的世界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成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平昌县始终坚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均衡的强大引擎,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三全两高一大”路径,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资源互联互通,构建了平昌教育信息化“1234”推进模式。打造“一个平台”,建好“两大中心”,强化“三项保障”,抓实“四个应用”使教育信息化在学校“落地”,在课堂“开花”。

“以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是老师全部的教学工具;而现在,老师能使用信息化的教学设备,还可以到外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现在的老师愿意教,学生也愿意学。”记者在平昌城乡各级各类学校走访期间不止一个校长这样说,他们实实在在尝到了信息化建设的甜头。

近年来,平昌县整合已有的教育扶贫大数据平台、“三个课堂”应用平台和数据填报系统等37个平台(系统),解决平台各自为政、教师疲于应付的问题,切实减负增效;建成平昌教育数据中心,实现数据集汇;开展“联校网教”,开播“名校网络课堂”,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路上,平昌县一直不断探索新途径、新策略、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