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00期·家教周刊(总第351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看表演 做手工 玩游戏,探秘成博“周末儿童博物馆”
■记者 梁童童 胡敏 文/图
《教育导报》2020年第100期·家教周刊(总第3517期) 导报二版

日前,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成都博物馆自9月起推出了“周末儿童博物馆”活动,就其与展览结合的紧密度、公共空间的开放度来说,是全国首创,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示范意义。

博物馆资源怎样在教育中得到有效利用?本报记者带着问题,在周六的夜晚前往成博“探秘”。

亲手制作,五彩“影偶”结“奇缘”

11月28日晚上7点,成都博物馆5楼皮影展厅的社教区内,近30张小桌子整齐地排列成了一个方阵,桌上摆好了刻有皮影浮雕的牛皮、一组12色的颜料盒、剪刀、几支小排笔、木棍。不一会儿,看完皮影展的小朋友们来到这里,开始用这些材料亲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皮影人偶。今天的主题是《葫芦娃》,有的小朋友拿到的人偶是葫芦娃,有的拿到的则是穿山甲、蛇精,在指导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从裁剪形状、配色、上色到安装支架,孩子都亲手制作完成。

这个活动名叫“五彩皮影手工坊”,是成都博物馆推出的“周末儿童博物馆”系列活动之一。

“周末儿童博物馆”,是成都博物馆自今年9月起推出的亲子系列活动,每月一个主题,依托成博的馆藏文物和展厅量身打造各式活动,涵盖了观展、表演、游戏、手工等类型,不少手工活动所使用的材料包也是成博自主研发的。11月的主题为“影偶奇缘”,活动围绕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皮影戏和木偶戏展开,孩子们除了制作自己的皮影人偶,还可以参加皮影白描与敷彩,皮影、木偶戏剧的展演及互动,木偶动画放映,提线马驹、石犀布袋偶、绚丽纸影手工制作等活动。

“这些活动挺新奇的,娃娃玩得很专注。”家长赵卉第一次带儿子宽宽来参加“周末儿童博物馆”。宽宽参加了皮影彩敷和看皮影戏表演两个活动,玩得特别开心。相对于此前白天只是单纯地看展,博物馆夜晚丰富的儿童活动让母子俩惊喜不已。“唯一的遗憾是来得有点晚,还有好多活动没参加。”赵卉说,有时间会多带孩子来。

小学一年级学生陈一鸣已经是第四次来参加“周末儿童博物馆”的活动了。完成皮影敷彩作品后,他高兴地让妈妈拍一张和作品的合影。他给一个女性皮影人偶涂上了绚丽的颜色,配色自然,人物眼睛、玉佩、绣花等细节也得到了用心地表现。陈一鸣说,他很喜欢成都博物馆的手工活动,上周,他也做了一个皮影人偶,“这次想做个不一样的,这样就可以在家里让两个皮影人偶一起表演了。”

在陈一鸣的妈妈龚雪看来,成博的这一系列活动既有趣,又能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一种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参加活动的同时,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对于低学龄的孩子来说,参与类似的活动更适应孩子的心理特点。如果仅仅是单纯地看展,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就比较有限,动手参与,给皮影涂涂颜色,在小戏台跟着动感的音乐演一演皮影戏,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像陈一鸣这种比较好动的娃娃,做点手工对培养他的定力也有好处。”龚雪说,自己作为家长,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不少有关皮影的知识,“成博的这个活动挺好的,周末只要有时间,我就带孩子来。”

精彩课程,在“玩”中学有所获

“周末儿童博物馆”,由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教育局指导,成都博物馆主办,旨在促进成都周末夜间经济发展,提升中小学生周末的延时服务质量。活动对象为14周岁以下的儿童,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成博还设计开发了多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有适合较大年龄孩子的手工体验,也有适合较小年龄孩子的展厅探秘、皮影互动,以保证不同知识需求的孩子都能有所收获。

主题课程和活动围绕成博六大常设展和重要临展开发,9月至今,已推出了50余种活动。成博公众服务部工作人员罗瑞雪表示,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儿童深入理解人文与科学,激发下一代传承和发扬“天府文化”的热情,增强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活动于每周五、周六晚上六点半至八点半开展。罗瑞雪提到,虽然周内成博也会与一些学校合作办一些研学活动,但都是以参观为主,从孩子们的反应来看,“周末儿童博物馆”这种“沉浸式”的活动明显更受欢迎,小朋友们的热情度和专注度都要高一些。

这些游戏经过精心设计,多以藏品为灵感来源,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石犀布袋偶”手工活动,就是提取了成博的镇馆之宝石犀的形象元素,开发出独特的材料包,指导孩子们亲手制作。“石犀布袋偶”在将原本古朴的石犀形象可爱化的同时,又保留了圆雕、云纹等特色;“成都漆器”活动则将赵廷隐墓出土的伎乐俑卡通形象化,绘制在漆盘上。

值得一提的是,成博还专门针对爱看展的小朋友推出了“趣行成博”的活动。在导览台准备有《自然篇》《古代篇》《近世篇》等不同展厅的学习单,以藏品为依托,设计出充满趣味的选择题、连线题。镇馆之宝石犀就在《古代篇》中对孩子们发问:“我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下方是“李冰”“诸葛亮”“张献忠”“蜀王朱椿”几个选项。回答完学习单上问题的小朋友还能领到一份小奖品。

11月,以皮影和木偶为主题,成博邀请了国内著名的皮影艺术表演剧院以及专业的木偶艺术表演剧团带来了6场精彩的表演。其中,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带来的《三英战吕布》赢得了相当多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其编排者刘英英介绍说,《三英战吕布》是民间老艺人的表演,原本只有一人演出,而刘英英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将这部剧重新构思、编排为3个人演出的全新剧目。这之后,又经过皮影道具制作以及演员们两个多月的排练,才有了大家看到的精彩表演。

博物馆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忠实朋友”

博物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他们忠实的好朋友,能够伴随他们一生的成长。”罗瑞雪说,她的孩子阳阳,今年刚上一年级,也已经是成博的“老朋友”了。

最开始,成博对于阳阳来说,只是“妈妈工作的地方”,而随着罗瑞雪给他讲了越来越多有关藏品的故事,这个地方已经成了一个充满故事和秘密的乐园。尽管一些藏品背后深刻的文化属性,对于阳阳这类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还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它们的形象、孩子自己参与游戏的体验,都会成为他心中一颗文化传统的种子,“以后他学到了相关的古诗、历史知识,比如投壶,就会想起来,‘哎,我玩过这个’。”罗瑞雪说,相对于课堂上的学习,在博物馆的体验更像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滋养。

像龚雪一样带着孩子来成博参加过几次活动的家长不在少数,在罗瑞雪看来,这样反复多次地来,才是利用博物馆教育孩子“最正确的打开方式”。“我们的活动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设计,孩子对博物馆产生兴趣也需要一个过程。”罗瑞雪说,最重要的,不是孩子在当下能够获得什么,而是孩子能够在与历史文化的多次亲近中,真正把博物馆当成家庭和学校之外第三个常去的场所,把“去博物馆看看”作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甚至贯穿一生的生活方式。

12月,成博“周末儿童博物馆”的主题变为“奇趣自然”,展厅探险、即兴科普儿童戏剧等活动将紧密围绕“人与自然”厅展开,引导孩子们学习鲜活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古代科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