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01期(总第351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照“亮”全体 点“燃”个体
——一所小学的“锦绣”课堂探索
■本报记者夏应霞
《教育导报》2020年第101期(总第3518期) 导报三版
“儿童是一匹匹未经印染的素绢,施之以爱,则绡红缎蓝,灿若丹霞。”12月3日,在成都市锦汇东城小学举行首届“锦绣”教育年会上,该校校长罗伟详细介绍了“锦绣”课程架构、“锦绣”课堂建模的探索和实践,其“关注每一个,尊重每一个,依靠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锦绣教育”思考让在场近200名教育专家、教师耳目一新,年会上展示的小学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课生动诠释“学生如锦,教师如锦,汇锦成绣”的课堂新样态。

1 .“不完美”的公开课,展示“锦绣”课堂

“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吧!”看到一位小朋友非常踊跃举手,任教老师张潇尹毫不犹豫地将话筒递到了他手中。

“就是……就是……他……他……刚刚没有。就是我有补充,还有……雾说……说……我该把谁藏起来呢?”小华(化名)吞吞吐吐地发了言,全班同学、听课的老师、专家们目光聚集到小华身上,张潇尹没有打断他。小华回答完毕坐下后,张潇尹带头鼓掌,肯定和赞扬他的勇气和回答。

这节公开课上的是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是谢尔古年科夫的一篇科学童话。文章将“雾”这一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

“这并不是第一次。平时我们班上课时,这位小朋友发言就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但是,每次他发言,同学们都会耐心地等待,听他说完,给予他充分的尊重。”这位年轻教师课后分享自己上课的心路历程,“我想,他敢于一次又一次举起小手发言,也一定是因为他得到了大家的尊重,他迫不及待地想将内心的想法分享给我们吧。”

课后,张潇尹没为自己“不完美”的课堂而后悔,她知道小华在众人注视下发言不连贯,但是,她和孩子们聆听、等待、依靠、尊重他,并听懂了他的发言。她认为,对于小华来说,人生中迫切需要“被关注”和自我实现。教师的任务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

“这不是一节完美的公开课,但是‘锦绣’课堂的完美表现!”副校长李清明点评道。

无独有偶。在音乐课《海上风暴》上,郑玲老师让孩子们用动作表现激烈的风暴场面,她屡次让一个伶俐的小女孩给大家示范动作,带领同学们做代表闪电、龙卷风的手势。

让人没想到的是,郑玲说:“小竹化名)是一个自闭症儿童,我在前段时间网络保学期发现她对音乐方面有天赋,尤其是对节奏方面,她每次听到音乐总愿意积极参与,并因此而打开心扉。所以在课堂上,抓紧机会让她表现。”郑玲说,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爱表现,对音乐美的感知是比较初浅的,所以要在具体情景中、在游戏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体验、感悟中发现音乐的美。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创造。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执教公开课和做出“不完美”选择的张潇尹、郑玲都是任教不到两年的新教师,但她们对课堂的样态、价值和对学生成长的理解和把握已经有了超越年龄和经验的成熟。其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的进步与学校的“锦绣”课堂实践高度相关。

2 .承主体、扬生本,建模“锦绣”课堂

“班级教学代替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95%发生在课堂上。所以,课堂才是教育最主要的阵地和载体。”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祝修理听完公开课后,对“锦绣”课堂的建构和探索持肯定态度。

校长罗伟说,作为成师附小的城东分校,学校才建校三年。成师附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情知教学研究”,再到关注学生活动的“小学生主体性研究”,一直在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的“主体学堂”已然成为共识。

在此基础上,锦汇东城小学提出承主体、扬生本,建模“锦绣”课堂。

“锦绣”课堂主张是:学为中心,少讲多学,四动样态。所谓“四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呈现出“四动”的学习状态,即“个体主动、主体互动、资源生动、成长灵动”。其中,主动是前提,互动是关键,生动是保障,灵动是追求。

“锦绣”课堂的基本策略:要给学生一次自主学习的机会,明白自己学习什么;让学生展示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互评互议,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以“质疑之问、追根之问、方法之问”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要对学生做一次学习效果研评,以此评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知识、技能、方法或思想上的收获,检验学习效果。

“课堂建模之后,教师对课堂有了基本认识和规范,再在上课中随机应变,依照学情加以增减和创造,既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状况,又能抓住学生闪光之处进行延展,保证了教学的质量。”东城小学副校长李清明说。

3 .实施“锦绣”课程,让师生共进步

金秋时节,学校种植园硕果累累。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这里开展了“小种植”综合实践活动。他们亲手种养植物,观察和记录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奥秘,收获知识和成长。

“课程让师生共同成长了!”主持这一“小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是刚毕业一年的首都师范大学毕业研究生周源。活动中,他除了让孩子亲身体验种植趣味,增长对植物的系统认知,他还发现学生、教师、家长三种角色都在活动中得以良性呈现。他理性归纳课程带来的好处:项目设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师生从实际情景出发寻找到灵创点,从素养培养出发寻找持续点,多样建设性的作品呈现促进优势性互补。

“如果说学校的章程是蓝图、是霜天,那课程就是彩链,是学校实施育人的跑道。课程的架构必须严格依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同时结合学校的办学章程进行架构,做到遵循共性,凸显个性。”罗伟说,“我们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知道平面为锦,立体为绣,所有的‘绣’都是在‘锦’的基础上‘绣’出来的,正如我们的教学过程。”

有了“锦绣”课堂和“小种植”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学校在积极架构“锦绣”课程,为实现“五育并举”提供更多的课程方案。

《行进间运球》课上,教师李泽明正在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