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03期·家教周刊(总第352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父母威信丧失 有新因
■朱华贤
《教育导报》2020年第103期·家教周刊(总第3520期) 导报二版

最近,应邀为某校六年级学生家长作了次讲座。没想到的是,讲完后,不少家长围上来讨教,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我们父母的话,孩子越来越不爱听,怎么办?”在其他学校作讲座时,类似的问题也曾多次被问及,看来,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此问题的实质,便是父母的威望正遭遇缺失危机。

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对父母的话一般是言听计从。到了十二三岁时,有些孩子就开始不大爱听父母的话了,有些甚至对父母的话非常反感。父母一开口,孩子立即表现出厌烦的神情,或者直接回击“烦死了”。父母的威望缺失,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与他们的成长固然有关联。随着孩子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其独立精神、自主意识和活动能力增强,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下降了。但这不是关键。从现阶段来看,父母威望缺失的主因还在于父母本身,特别是下面两个原因——

不是内亲外清,而是边界模糊。内亲,是指内部情感要真切热烈;外清,就是外在行为要界线分清。哪些事情由父母做,哪些事情由孩子做,边界应当明晰。比如做作业,这自然是孩子的事,可现在,父母或者在孩子旁边陪着,或者督着,有的甚至直接代替;比如收拾书包,自然也是孩子的分内事,可有些父母喜欢代劳;再比如,读课外兴趣班,本应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定,可如今很多都是父母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父母参与过多,边界模糊,没了距离,容易造成孩子无尊无卑,无大无小的局面,出现父不父、子不子的尴尬。《论语》中有段对话,大意是: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在父亲那里听到过特别教诲吗?”伯鱼说:“没有呀。有一次,父亲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一次,他又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什么事该由孔子来做?什么是该由儿子伯鱼做?这里分得清清楚楚。一个提醒,一个实行;一个庄重,一个敬畏,父子间界线分明,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你看,父亲站在堂上,儿子得快步走过,父亲一说,儿子立即退而学之。良好的关系应该是“远其子”,不要“近其子”,更不能父子混同,职责不清。

不是率先垂范,而欲以昏昭人。你必须保持前三名,你的潜力远没有挖掘出来,你的目标应当是北大清华……有些父母对子女的定位很高,还一再加码,可自己呢,刚过不惑,就泄气了,觉得有没有出息,全看孩子了。具体表现为:不读书,不思考,没计划,没努力方向,更不敢去大胆地实践创新。这种对子女高标准,对自己低要求的作派,即使把全部的爱都投放到孩子身上,收获的也只能是感恩,而不可能从孩子身上收获敬仰和崇拜。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在孩子面前,树立起榜样,只有这样的父母,才能释放出威望之光。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父母威望缺失,也是因人而异的,所有关爱孩子的父母,请掂一掂,我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如何?再静心想一想,原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