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03期·家教周刊(总第352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重拾家访,让家校沟通更有温度
■许朝军
《教育导报》2020年第103期·家教周刊(总第3520期) 导报二版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将“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写入正式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家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这不仅标志着家访作为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载体再次得到重拾,而且这也是对新时期学校和教师如何借助家访做好学生工作的一种提醒和规范。而将家校联系纳入教师考核内容,更是对教育过程中突出家校沟通联系原则的科学回归。

作为学校教育和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访的作用和意义毋庸讳言。对于每个人而言,中小学阶段的教师家访都会成为难以忘却的回忆。传统教育过程中,家访也是学校和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指导家庭教育并促使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和富有针对性的重要帮手,也是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和个体特色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和途径。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家访也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完善式干预。

中小学教师家访对于学生成长发展和家庭教育质量提升而言意义重大,但在承担教育责任方面,传统面见式家访才是家访的表达主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彼此之间沟通联系的方式日益多元,远距离和不见面的沟通日益成为互通有无的重要表现方式,特别是手机、互联网等即时通信工具普及以来,伴随着沟通联系功能的日益精准和沟通物理距离的日益式微,传统的家访越来越被现代化的不见面沟通交流所代替。这样的沟通方式虽然从便捷程度和消除见面家访瑕疵的角度而言,是教育管理的进步,也是家访方式的改革,但与传统家访相比,这种无障碍式沟通其实存在潜在的教育障碍。

一方面,采用及时通信工具家访看似及时便利,但却只能是点对点式的信息沟通,缺乏对学生家庭真实情况的精准了解,对学生家庭状况、家长层次、环境氛围、生活情况,甚至是个体特长爱好等等,缺乏深入到位的了解,更遑论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构建家校联系的共育桥梁了。另一方面,即便及时性通讯再具备丰富的功能和表达工具,但点对点的信息获取方式还是会局限于内容的促狭与单一,教育的互动与情感的交流特点,是难以凸显的。同时,面对面的传统家访中,动态互动和及时性信息的交换利用,也让教育更有温度,更能调动家长和教师和谐的情感关系、科学的育人关系的构建与确立。

传统面见式家访如果得到重拾,是中小学生成长之幸,也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之幸,更是促使家校和谐沟通和师生、家长之间无障碍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其自身更显教育温度和情感内涵。但家访也需要改革发展和不断完善。传统家访作为重要形式和载体,必须占据家访的重要比重,除此之外,对于一些不需要面见了解的信息沟通和表达,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便捷的虚拟沟通。比如,电话交流、微信互通、网络留言等等。但后者职能是辅助,传统家访才是主体。

同时,家访的成效凸显,更有赖于家访的方式、方法和沟通技巧。为了避免家访陷入告状、一般性走访、另有企图式沟通等误区和畸形,学校和教育部门有必要制定科学的家访考核评价机制,将其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采取客观评价与家长评判、学生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估。更关键的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还要将家访作为教师培训和家庭教育培训的重点,纳入培训体系,引导教师通过专业素养提升,达到会表达、会沟通、会家访、会指导家庭教育的目的。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桥梁和载体,宣传引导家长、教师正确认识其教育作用、价值和促进沟通、构建家校共育和谐秩序的重大现实意义,让家长和教师都正确面对、积极参与家访,共同做好沟通交流,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服务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