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06期·家教周刊(总第352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学校探索丨关爱留守儿童:比起保护,更要支持
《教育导报》2020年第106期·家教周刊(总第3523期) 导报二版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父母不在身边虽然并不一定意味着爱的缺失,但生活习惯培养、安全意识教育、精神交流等方面难以充分实现,是客观且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域,学校能够以何种方式给予留守儿童何种程度上的支持?这些支持如何既深入孩子心灵、切实有效,又保护其自尊,做到去标签化?我们采访了省内的3所学校,他们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发。

走制度化道路:在“到位”与“无痕”中找平衡

德阳中江,是四川省的劳务输出大县,县内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占据一定比例的留守学生。中江县城东中学,成立之初就是一所农民工子弟校。学校把留守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本地学生,因父母外出务工,周末回家由爷爷婆婆或其他人监护;一类是辖区外学生,因家在外地,周末也留守在校。8年前,为了给常年不能回家的学生创造更温馨的校园生活,学校老师自发形成了周末义务陪伴学生的制度。

每周末,学校都会有一男、一女、一艺体3位教师为学生辅导学习。从周五放学至周日中午,除了专门设置的自习教室,学校的“留守学生之家”“风雨活动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及“书法室”都保持开放。轮到哪个学科老师值守,对应的活动室就要热闹一些。

除了周末陪伴,城东中学还实行代理家长制,根据各班教师和留守学生性格特点,师生“结对”,了解学生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给学生家庭般的温暖;组织学生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告知父母,实现与父母深层次的交流。

同属中江县的继光实验学校,也对支持留守学生成长的方式进行了一番探索。

继光实验学校以“共享爸妈”为理念指导班级的家委会建设。所谓“共享爸妈”,就是家委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协商自由结对,利用假期到彼此家中去感受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的不同,同时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是家长们在学习家庭教育上互帮互助的一种方式。

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家庭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爷爷奶奶身上。爷爷奶奶普遍更关注孩子的温饱,对于其精神需求可能无法充分照顾到。有了“共享爸妈”的帮助,这些爷爷奶奶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教养方式和理念,有可能对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自身作为监护人的胜任力。

然而,凡事都有正反两面。该校副校长杨莉提到,这样的方式固然能提升家长的家教能力,但如果把握不好“共享”的形式和程度,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留守的孩子、内心敏感的孩子,感受到同学家里的好,反而会让自身缺失的东西更加明显。“怎样最大化活动的正面效应,尽量避免负面影响,我们还在探索中。”杨莉说。

乐山市牛华镇的二码头小学,与继光实验学校一样,双亲都在外务工的留守学生占了全校人数的10%,学校把对留守学生的支持主要放在了心理健康工作里。该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李君妹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不只是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还是面向学生全体的一种预防性的、发展性的建设工作。对于留守学生,保护是底线,是基本工作,激发他们的梦想,给予他们持续成长的能量才是最重要的。

2018年,二码头小学借助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的资源,引入了“绿橄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身体红绿灯”“正方体塔”“达·芬奇密码”等培养学生自尊、坚持、专注、耐挫等品质的课程在二码头小学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应对学习、生活上困难的能力。同时,这些课程也让学生更加信赖老师,师生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面向全体,却不忽视个体。今年春天,二码头小学专门为全校80多个留守孩子做了两次团辅活动。其中一个叫小嘉的孩子因为这次活动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可怜的留守儿童”,回到家大哭了一场。这件事引发了李君妹的思考:既然“留守”是事实,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引导孩子去正视和解决也是一定的。但是,学校应该以何种方式去应对,做到哪种程度,是一件需要不断探索的长期工作。

助力情感连接: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

小嘉今年上五年级,写得一手通畅生动的作文。小嘉的父母在她3岁时就出去务工,一年中,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回家和孩子团聚。李君妹在小嘉的作文中看到,她一次又一次地描写自己对父母的思念,希望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能够再多一些,表现得再明显一点。

“她不是不在意父母不在身边,而是没有意识到,要爸爸妈妈在身边是多么合情合理的愿望。”李君妹说,当她参加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团辅课,似乎这么多年的委屈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认可”,才大哭一场发泄了出来。

李君妹在与小嘉单独聊天时问她,有没有跟爸爸妈妈说过,你很想他们?小嘉摇摇头。李君妹又问,为什么不说呢?小嘉却沉默了。李君妹鼓励小嘉:“你的作文写得很好,你是一个很会表达的孩子。今天回去,你就给爸爸妈妈打一个电话,说说你有多想他们,想到在课上走神,想到哭,好不好?”

小嘉听了李君妹的建议,回去就给父母打了电话。此后,她跟爸爸妈妈养成了视频的习惯,每周都要视频两三次。

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小嘉曾告诉李君妹,比起好吃的零食和好看的衣服,她更愿意让爸爸妈妈陪在自己身边。“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就那么几年。我个人觉得,赚钱的机会不缺,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至少在孩子进入小学的这几年,应该留一个人来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习惯。”李君妹说。

团辅课程的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打开心扉,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思念。对于留守家庭来说,学校,可能就起着这样一个桥梁的作用。

六七年前的一个早晨,一个叫小黛的女孩自从进了教室,就趴在座位上一直哭。那时,李君妹是小黛的班主任,她察觉到小黛的悲伤有些异常,于是把她带到办公室,安抚很久才勉强止住哭泣。

原来,小黛养的小仓鼠死去了。小黛的父母在贵州做生意,一年见不上几面,平日里都是奶奶在照顾她的生活。奶奶对她的管教十分严格,由于性格原因,小黛在班上不太合群,这只小仓鼠几乎成了她唯一的朋友。小仓鼠的死,对小黛来说,是一次无比沉重的打击。

李君妹认为,比起安抚小仓鼠的死给小黛带来的伤痛,带小黛走出心灵的孤单状态才是更重要的事。她跟小黛的奶奶沟通后,给小黛妈妈打了电话,说明了小黛的情况,表示希望他们回到小黛的身边。一次没有说动,就再来第二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小黛的妈妈和爸爸真的先后回来了。小黛妈妈还来到学校表示了感激,她说,在挣钱养家和陪伴孩子之间她也纠结、犹豫过无数次,终于在跟李君妹一次次通话时想清楚了。

深入心灵的爱护:给孩子适合个性的照顾

在继光实验学校副校长杨莉看来,对留守儿童的爱护尤忌“标签化”,特别是对一些内心敏感的孩子,学校老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甚至可能起反效果。

杨莉跟一位老师谈起留守儿童话题时,这位老师表示,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即使自己非常渴望父母的关心和爱,但很不喜欢学校给予的“特殊关爱”。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她是从来不去的,“感觉一旦进去了,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面对外界给予的支持,有的孩子能够欣然接纳,转化成自己的能量;但对于另一些比较敏感的孩子来说,这些支持与关爱反而会让他们更加感觉到自己缺失的东西,表现出排斥,甚至敌视的态度。

“面对这样的孩子,需要更加适合他们个性的照顾,才能深入他们心灵。”杨莉说。

今年9月,继光实验学校来了一位“熟悉的转学生”小天。一年前,小天爸爸妈妈离婚,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他从继光实验学校转走,父母的不和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在新的学校无法融入,四年级结束之后,又转了回来。

老师和同学们都能感受到小天性格的变化。本来就有些调皮的小天,变得冲动、暴躁。10月的一个晚上,小天在宿舍直接跟生活老师发生了肢体上的冲突,面临被退学的处分。当天晚上,杨莉刚了解清楚情况,就接到了小天班主任周江丽的电话,她说想要自己处理好小天的事情。

周江丽也是一个新手老师,接手这个班不过一个多月,但在这一个多月里,她用真心与小天建立起了信任关系,能感觉到小天改变的趋势,不愿意放弃他。她对小天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犯了错误就要承担后果。但这次我也不知道还能不能保护你。”

周江丽的真情打动了小天,他“第一次低下了傲慢的头”,向生活老师道歉、认错了。学校给了他机会,没让他退学。

事后,周江丽和杨莉都与小天的家长进行过多次沟通,家长也表示,今后会注意,不让父母之间的矛盾波及孩子。现在,小天逐渐把自己的棱角收了起来,周江丽也经常会给他一些班级任务,一方面表示对他的信赖和欣赏,同时又告诉他:“我们是’命运共同体’,你要负起责任来。”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