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06期·家教周刊(总第352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记者视线丨将保护化于无形,不要强化“留守”标签
记者 胡敏
《教育导报》2020年第106期·家教周刊(总第3523期) 导报三版

此次采访中,一个故事引起记者注意。学校组织留守孩子上团辅课,课后一个孩子回到家大哭一场,这才意识到自己也是“可怜的留守儿童”。

在保护留守儿童时,如何不给他们带来因为留守身份导致的思想冲击,不让他们把自己和“可怜”“弱小”联系在一起,值得我们思考。

记者儿时也有过一段留守经历,身边也有许多或长期或短暂留守过的同龄人,我们童年并没有觉得自己很可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骄傲,除极少数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外,大多数留守孩子也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如果有人告诉他们“你是留守儿童,你有很多缺失,你需要特别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尤其是在孩子年龄还

小的时候,相当于给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

留守是一段经历,而不是一种身份。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杨雪梅提醒,不要标签化留守儿童,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关爱,而不是同情,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应给这些孩子营造有爱的校园环境,在学校教育各环节考虑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建立能覆盖留守儿童特殊需要的关爱机制。

除了预防安全、心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激励有留守经历的儿童利用自身优势取得更好的发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苏彦捷曾在德国参与过一个项目,研究8—16岁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资源,她认为,在保护留守儿童时,除了预防问题,还应激发他们的发展资源,帮助他们抵御成长中心理的困扰和挑战。事实上,留守儿童确实有许多优势。杨雪梅长期做大学生心理工作,她发现留守儿童有自立、自律、自强、懂得感恩等品质,他们大多把生活、学习安排得较好,人际关系、个人素质不会太差,学业、求职、就业处于同龄人中的中上发展状态,并且对老师、朋友帮助,特别懂得感恩。

随着城市化进程,留守现象会长期存在。现在乡村不断振兴,一些地区改善就业环境,帮助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家长对家庭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正在逐渐变好。织好社会保护网,让他们在年幼时免受侵害,多鼓励他们身上积极的品质,每个人都做关心他们成长的重要他人,就能为留守儿童点亮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