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08期(总第352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巴中市巴州区多管齐下开展教育扶贫,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照亮乡村孩子求学路
■本报记者 董志文 倪秀
《教育导报》2020年第108期(总第3525期) 导报一版

巴州区鼎山中学学生在新建的美术室画画(巴州区教科体局供图)

巴中市巴州区位于大巴山南麓,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据巴州区政府的数据显示,2014年,该区的贫困发生率为16.4%。近年来,该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积极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措施,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2019年底,全区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近年来,巴州区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把教育作为拔除穷根的治本之策,严格落实“六长”责任制,确保全区无一名学生失学、辍学;全面落实教育资助,不让一位学生因贫失学;加大投入实施“农村学校提升工程”,乡镇中心校全面达标,村小教学点实现“十个一”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补齐义务教育阶段紧缺学科教师,为学校的优质发展强壮筋骨,多管齐下,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确保一个学生都不落下”

“真开心能回到学校读书!”13岁的张杰(化名)是巴州区曾口镇人。今年9月18日,虽然已过了开学时间,但他终于重新回到了学校上学。

巴州区曾口中学副校长伏国奇介绍,每年开学前,学校教师会分组深入到学校挂包村社进行摸排调查,看是否有适龄儿童失学、辍学。今年8月,该校在对曾口镇中合村的摸排中发现,13岁的张杰辍学了。

此前,他随在昆明打零工的父亲,在当地民办学校就读。因为父亲收入不稳定,无法负担他入读民办初中高昂的学费,小学毕业的他只好辍学了。

“我们不断给家长和孩子讲政策,告诉他们回来上学有资助,不用担心。”伏国奇说,家长担心带孩子回来后,自己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负担不起孩子上学的开销。鉴于此,村上和学校详细调查了张杰家庭情况后,根据政策为他量身定制了帮扶措施。

如今,张杰除享受“三免一补”营养餐等资助外,每学年还能享受1250元的住校生生活补贴和2000元的教育救助金。父亲也回到当地,一边工作,一边照看孩子。

巴州区教科体局局长彭冠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巴州区建立了国家政策性资助、地方财政补助、部门学校扶助、企业群众捐助“四重教育保障”机制,采取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资金专用、财务专账、管理专档,到校、到班、到人、到村、到户的“五专五到”措施,确保资助全覆盖。2014年以来,该区共发放贫困学生各类教育资助补助资金5.25亿元,惠及学生46.8万人次。

刘强(化名)是一名残疾学生,生活不能自理。由于家人无法每天接送,2017年,他只能辍学在家。得知这一情况后,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3年来坚持每周2次组织教师送教上门,确保刘强能接受义务教育。在送教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下,性格孤僻的刘强慢慢变得开朗起来,愿意与人主动交流。

“像刘强这样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每年都有20多个。无论路途多远、多艰难,我们都会坚持送教上门,确保一个学生都不落下。”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王春梅说。

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

巴州区香炉村小学校距巴州城区约40公里,是一所只有4名学生和一名教师的乡村小学。近年来,当地像这样的偏远村小相继出现了校舍陈旧、设备设施配置落后等问题。

前些年,每到开学,教师孙文律都会为学校没有数字教育资源设备而犯愁,“不知道什么时候村小也能安装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如今,香炉村小不仅配备了数字教育资源,还按照村校建设“十个一”标准配足配齐了相应的硬件设施。

“城里学校有的我们都有了,条件不比城里学校的硬件差。”孙文律高兴地说。

同样变化也发生在巴州区花溪小学。校长李和方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学校以前的照片,“你看,几年前,学校还只有几间教室,课桌凳破破旧旧的,巴掌大的操场坑洼不平……现在这些都成为历史了!”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香炉村小和花溪小学的变化并非个例。如今,巴州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相差无几,这些转变,得益于巴州区近年来聚焦薄弱学校硬件的改善提升。

“全区一盘棋部署,扎扎实实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让孩子们告别了破旧的教室,告别了尘土飞扬的旧操场。”彭冠华说。现在,走进巴州区最偏远的山村,最漂亮、最坚固的建筑一定是学校。

脱贫攻坚,乡村是关键环节。近三年来,巴州区着力解决“乡村弱”问题,按照巴中市贫困村校建设“十个一”标准,即一套安全标准校舍、一间小伙房、一间卫生厕所、一套饮水设备、一个标准旗台、一生一套标准课桌凳、一套“数字教育资源”设备、至少一张乒乓球台、至少一副篮球架板、至少一名公办教师。资金和项目安排优先向薄弱乡村学校倾斜,其中仅在2017年巴州区就完成33所农村学校维修加固及附属设施建设、11所乡镇中心校教辅用房扩建、38所村校“十个一”建设、24所乡镇中心校运动场改扩建,以及13所城区学校维修维护整改提升工程,乡乡都建上了标准中心校。

硬件配齐了,软件也要跟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优秀老师,再先进的办学条件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脱贫。

“老师,这就是钢琴啊?声音好好听。”2013年来到巴州区水宁寺镇中心小学的音乐教师温领梅至今都还记得2013年刚来学校时,学生在上完第一节音乐课后发出的感叹。

“学校尽管配足、配齐了音乐功能室和电子钢琴,但2013年前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没有人会弹,所以钢琴就一直搁置着。”校长张金平说,学校也通过各种办法招聘音乐教师,但就是招不来、留不住。

这样的难题,不仅仅在水宁寺镇中心小学存在。巴州区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区农村学校音体美专任教师不足70人。为破解乡村学校音体美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难题,巴州区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至今,为乡村学校补充教师2209名,其中音体美教师补充了328名。

如今,水宁寺镇中心小学仅音乐专职教师就有5名,另外还有5名专职体育教师和3名专职美术教师。

一方面,补齐紧缺的学科教师,另一方面,巴州区则聚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该区大力实施“巴山优才”计划和“三名工程”,推进“一支二派三带”等举措,还在学校开展青年教师成长沙龙、名师大讲坛、推门听课等系列培训,为青年教师成长指明了道路。

“从对课堂教学完全‘找不到北’,到站稳三尺讲台,通过市、区以及学校的各类培训,我学会了如何将枯燥的知识通过案例引入、知识讲解、理论升华鲜活地呈现出来。”2017年大学毕业后入职曾口中学的语文教师周敏,不仅在青年教师系列培训活动中提升了教学能力,也体会到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幸福感。

硬件配齐了,软件也要跟上。巴州区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激发农村教师队伍内生动力,下大力、出实招,从教师补充、教育培训、落实政策、交流等方面着手,旨在从源头上改变农村教师队伍发展滞后的现状,使教师成为遍布在大巴山南麓的一颗颗牢固的“螺丝钉”,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