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11期(总第352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项目”撬动教与学
——成都市东光实验小学的“项目学习课程群”探索
■本报记者夏应霞
《教育导报》2020年第111期(总第3528期) 导报三版
编前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教学手段不断“翻新”,以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任务驱动的项目式学习走入大众视野。

项目式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 PBL),是让学生通过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大量实践表明,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教师由被动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兴趣激发者、资源提供者、建构支持者。但是,由于学习内容跨学科,学习方式是小组协作式的活动,学习成果的呈现形式多样,项目式学习给学校带来了理念和行为上的调整和变革。

如何因地制宜进行项目式学习?从2011年起,成都市东光实验小学组建了横跨10个学科、纵跨1-6年级、“家校社”三方联动的研究团队,构建了学科内、跨学科、超学科的项目学习课程群,不仅仅完成了一批批“项目”,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师生“动”了起来,教学“活”了起来。

“3栋2单元(共7层楼,每层2户人家),住户正在商议加装电梯问题。经调查得知,安装一部电梯大概费用40万元左右,政府补贴19万元,剩下的21万元由该单元住户分摊。加装电梯费用分摊方案应该如何制订?”前不久,东光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收到了附近某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求助,业主们希望根据电梯费用、政府补贴、楼层等因素,孩子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给出费用分摊方案,方案要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孩子们接到任务后,乐此不疲地去实地调查。他们按照业委会的要求,首先讨论出了两个原则:一楼不给钱;楼层越多,钱越多。”张希老师是这一项目的指导教师,她说:“这个项目聚焦的问题是‘如何优化加装电梯费用分摊的算法才能使其更合理?’孩子们会用平均分、倍数、分数及其具体算法来分配各层楼住户应该承担的费用比例。他们不但要用运筹的思想建立数据模型,更重要地要成为问题解决者和社会公平的维护者。”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正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件,且社会关注度高。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薛巧巧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有些孩子对数学存在畏难情绪,到了高段更为明显。这一项目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开心,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还发展了思维能力。”

“加装电梯”主要与数学学科相关,属于学科内项目。在东光实小,项目更多地表现为跨学科项目和超学科项目。这三种类型“项目学习课程群”丰富了东光实小师生的教学样态。

学生学习很“好玩”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是每个孩子难忘的回忆。科学组老师给居家学习的孩子布置了作业——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出自己所认为的“新冠病毒”,制作肺部模型,用飞沫传播的实验了解戴口罩的重要性。孩子们用西红柿、橙子、胡萝卜制作了各种样式的病毒模型……“很喜欢这个项目,让我轻松地了解了这场疫情。”四年级二班的罗勋颖表达了感受。

聚焦大概念的项目式学习中的项目从何而来?校长杨莉说:“项目的开发遵循‘多渠道’和‘开放性’原则。立足学科,依托教材;儿童为本,满足需求;走进社区,联结生活。项目可以来源于学科问题、儿童兴趣、社会现象,并且打破书本、学科和学校的局限,开辟更广阔的项目式学习空间。”

比如:数学教材中的《滴水实验》,让学生探究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基础上,我们加入了实验探究、海报制作、水资源现状调查、节水宣传等内容,将一个学科问题丰富成为了一个项目。”副校长姜雪燕说。

学校将孩子普遍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提炼、简化、设计,转换为可供探究的项目。比如项目《汉字·灯谜》,因为大多数孩子非常喜欢猜谜语,加上元宵节时社区、商场都有猜灯谜的游戏,于是,教师将“生活中的猜灯谜”的游戏转换成为一个项目——做花灯,让孩子亲历“识灯谜——编字谜——做灯谜——猜灯谜”的过程,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回归生活,在“玩”中学习。

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项目式学习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来源于教育家杜威的“体验式学习”,其核心思想是“在做中学”和“学用合一”。项目式学习中的项目“是一个共同构建和磋商的行动计划”,是“以主题和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所有参与者共同磋商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一些明显的变化在教师身上发生。

杨蓝,从教十几年的语文教师,也是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3年前,她和孩子们进行“一站一成都”项目研究。他们围绕“天府文化”,为成都地铁站设计各具特色的站台文化墙。杨蓝和孩子们走出校门,分组收集信息,实地调研,设计出认为最能代表成都特色的地铁站模型。让杨蓝惊讶的是,孩子们用几块泡沫板拼接,用画笔勾勒出非常漂亮的图画,创意连连,所有的作品绽放出美和思想的火花。

“项目式学习给我和孩子们都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杨蓝说,项目式学习让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孩子们也表现出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发现的特长。“一个平时学业成绩并不好的孩子解决了大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他同学从此对他刮目相看,他也找到了自信。”这批学生已经升入初中,他们告诉杨蓝:项目式学习是小学“最难忘的时光”。

有了“一站一成都”之后,“一景一成都”“一物一成都”等围绕“天府文化”一系列项目式学习在不同的年级开展起来。教师引领孩子聚焦“文化”,深入理解、认同并传承学校文化、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去理解和包容世界优秀文化,进行创意表达。“教师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只局限于自己的学科成绩,对学生的评价趋于多元。”杨蓝说。

“本来,我们这个课题叫‘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双轨道课程建设研究’,经过几年探索聚焦于‘项目式学习’。”杨莉笑着说,目前学校开发了近30项课程,教师研究力显著增强,影响力极大提升。2016年至今,学校科研团队论文发表的数量已达10余篇,获得国家级论文奖项50余个;有5名教师被评为锦江区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