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0年第111期(总第352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聚成一团火 温暖千万家——记“小镜子心语”网络电台主播团队
本报记者胡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教育导报》2020年第111期(总第3528期) 导报四版

“小镜子心语”主播和嘉宾们录制“父母云课堂?点亮千万家”首期特别节目(前排左二为张晓静)。

“小镜子心语”的主播们分工协作、制作节目

“孩子们,晚上好,这里是小镜子心语网络电台。”

每天晚上,打开“小镜子心语”公众号,广汉市师生、家长就能听到主播老师熟悉的声音,不少孩子还把节目当作睡前故事,听着电台进入梦乡。

        2015年11月12日,广汉市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张晓静在自家书房拿着手机录下了首期“小镜子心语”网络电台节目,谁也没有想到,这款专题节目持续播放到了现在。5年间,“小镜子心语”已经更新了1800余期,从未间断过一天,主播由张晓静一个人充实成了一个专业的教师团队,节目内容从最开始的阅读指导,扩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艺术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固定用户超过5万,而广汉市小学生总数为2万余名,意味着“小镜子心语”在区域内实现了小学生和家长的有效覆盖。

因为显著的工作成效和诚挚的公益情怀,“小镜子心语”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四川网信办“互联网+扶贫”典型项目;项目获得团中央志愿大赛银奖和团省委项目大赛金奖;张晓静被省教育厅评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小镜子心语”主播团队被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中心评为“全国群文阅读十大明星教师团队”。

“免费家教”——从关注阅读到关注儿童

最初,“小镜子心语”要解决的是家长对孩子阅读缺乏指导的问题。

张晓静在一线当了20年语文老师,后来调到研培中心做教研员。作为一名语文高级教师,钻研语文教育多年,张晓静清楚要抓好语文教学,最根本的是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守儿童家长,父母在外打工无暇陪伴,祖辈文化水平不高,难以指导孩子阅读;一些家长非常支持孩子阅读,但仅仅停留在买书上,孩子翻一翻就放下,难以深入;还有家长有指导孩子阅读的愿望,但缺乏方法。

2016年2月,张晓静在家录满100期“小镜子心语”节目后,等到了7位热心语文、志愿服务的主播,其中有一线教师,也有学校教学管理干部,还有专兼职的教研员。用张晓静的话来说,他们都是“广汉小语界的权威”。

主播之一清风老师时任广汉四小副校长,便在学校开辟了一处录播室。那时,每天晚上十点过后,广汉四小校门口的保安都能看到8个人相伴走出校园,就是“小镜子心语”的主播老师们刚制作完节目。聚合了广汉市小学语文精英力量的“小镜子心语”,陆续推出了涵盖故事推荐及感悟、佳作赏析及教师点评、名言积累及赏析、趣味语文、听力测试等内容,引领孩子阅读。家长如能坚持听,也能从中学到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

不久后,“小镜子心语”的录播室搬到了广汉市教育局大楼四楼的一间办公室。据广汉市教育局副局长黄文健回忆,电台创建一个月后,教育局便收到多位家长的推荐,“发现它很有生命力,决定给予指导和支持。”由此,“小镜子心语”正式以广汉市教育局教师社团的身份开展活动,并新招募到27位优秀的一线语文教师,主播老师扩展到35位。

主播队伍充实起来,节目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

2017年4月,张晓静接到一通来自广汉市妇联的电话,说是看到“小镜子心语”在家长、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提出双方合作录播节目和策划活动。此前,张晓静对妇联工作并不熟悉,听了介绍才知道,妇联有许多关爱留守儿童、双职工家庭的阅读推广、夏令营等公益项目,和电台覆盖的小学生群体高度重合。

和妇联的合作开启了“小镜子心语”的另一重探索:利用广汉市各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的力量立德树人。通过这些合作,电台从儿童阅读推广逐步扩展到关注影响儿童生活的全社会因素。

多年前,广汉市就是首批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区,依托网络电台,张晓静将家长学校搬上了云端。她邀请家长走进录播室,和孩子一起朗读富有教育意义或哲理意味的文章。疫情期间,社会上关于疫情的谣言频传,“小镜子心语”电台坚持一天不落下地更新,用主播老师和同学们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引导师生、家长关注有正能量的事件。今年,广汉市教育局局长冯世伟履新,上任不久,联合广汉市工委、妇联策划了“父母云课堂·点亮千万家”系列节目,在“小镜子心语”电台正式上线,40分钟左右的音频围绕一个主题分享文章,家长利用碎片时间听一听,就能获得从教育理念到实际操作的指导。

“就像吃饭一样,小镜子心语提供的是方方面面的营养。”张晓静说,小镜子心语不是关注读经典、或者艺术修养某一方面的公众号,而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的优质“免费家教”,只要孩子成长需要,电台就会对接相关的资源。

“小镜子心语”电台还与广汉市朗诵协会、英语协会、唯爱读书会、书法家协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合作,汇聚各方面的专业力量支持学生成长。节目的播送范围也从广汉市,拓展至德阳、成都等地,并且经由支教教师推荐,节目辐射到了凉山州的美姑县、

金阳县近30所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小镜子心语”的主播们分工协作、制作节目。

志愿服务——做有意义的事乐在其中

发展至今,“小镜子心语”拥有5万多粉丝,每期推送点击量都有好几千,并且开拓出录播等各种特色活动,与学生、家长、一线教师的黏合度很高。如果转为市场化运营的话,平台价值换算下来报酬可观,但是张晓静坚持分文不取。

这些年,张晓静有很多“发财”的机会。微信后台提醒她,推文可以打赏,各种机构来寻求商务推广,还有机构出高价邀请她去培训学生朗诵,都被张晓静一一拒绝了。

张晓静表示,她要做的是免费的优质家教,一方面,不收家长、学生一分钱;另一方面,自己和团队老师志愿服务,分文不取。

其实,“小镜子心语”的教师团队不仅为广大听众提供志愿服务,他们还尽力利用网络平台发起公益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今年2月,听说广汉丘陵地区的红薯因为疫情影响而滞销,几万斤红薯只能烂在地里,张晓静主动找到当地农业公司,策划了“我为抗疫出把力”特别节目,家长听众纷纷响应,共计认购红薯1.2万斤,解了当地农民的燃眉之急。今年7月,广汉市发生鞭炮厂爆炸事故,一名消防队员在救援中牺牲,8月1日,张晓静组织电台的小志愿者到广汉市消防救援大队为消防队员送清凉,孩子们对于爱岗敬业、消防安全有了直观的认识。今年9月,听说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外公、外婆相继患上癌症,他们又策划了“我为孤儿出把力”特别节目,孤儿家庭收到爱心捐款7万多元。

1800多天,从不间断,每期节目,所需时间少则3个小时,多则10个小时,张晓静和团队老师就这样坚持着。

家里的大事小事都要为“小镜子心语”让路,起初家人难免有怨言,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向张晓静表示感谢,讲述孩子的变化、家长教育方式的变化,家人成了张晓静最坚定的支持者,还跟她一起参加电台举办的公益活动。张晓静在家录节目的时候,患有支气管炎的丈夫,咳嗽一声都要蒙在被子里,生怕发出一点声音,妻子又要重录。

“独行快,众行远。”1800期能坚持下来,还源于团队的每位老师都把录节目当作重要的事。主播清风,有一次周末,毫不犹豫地承担了晚上特别节目的录播,后来,大家才知道当时他的母亲和岳母两位老人都躺在医院的病房里住院;主播兜兜,孩子发烧在医院输液,他仍然坚持录完了节目才匆忙地赶往医院;主播明月,承担了繁重的教研培训工作,经常连续几个周末都得不到休息,但年长体弱的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录播;主播小文,手摔伤了,吊着绷带也坚持来录播,她还调侃道:“自己幸好伤的是手,不是嘴,要不然想来录都不行啦!”主播小语和娟子,一到寒暑假,就把自己读大学的女儿都拉到网络电台一起做公益;主播大兵,经常在家里熬到深更半夜编辑资料。……

老师们常说:“看到张晓静那么拼,做的又是这么有意义的事,身后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推着自己,乐在其中。”

除了主播团队,多位教育专家也义务为电台提供学术支持。四川省教科院专家刘晓军、四川省特级教师冯学敏等众多教育“大咖”也在“小镜子心语”刚起步时,便担当学术顾问指导。一次外出学习,南京晓庄学院教授王宗海现场指导教师朗诵,台下坐着的张晓静想:“水平真高,要是有王教授这种全国知名的专家指导电台师生该多好。”于是她鼓足勇气给王宗海提了这个想法,没想到王宗海爽快答应,并3次带领江苏的专家到广汉传经送宝。

“未来,会更加注重发挥团队每个人的特长,把电台建设成学生、家长的精神家园,并且,坚持免费,坚持做公益,希望电台能够扶危济困。”张晓静说。有这样一群专业、敬业且有爱心的主播团队,相信“小镜子心语”会传播得更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