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3期(总第353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师应在课改中完成“精神转身”
■许大成
《教育导报》2021年第3期(总第3531期) 导报三版

课改先改人。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较多关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较少关注自身的精神现代化,导致自己的精神成长滞后于课改要求。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中指出:“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实施现代化制度的先决条件。”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化不仅是制度层面的转换,更是人的精神现象和心理状态的深刻变革。“人的现代化”理论令人耳目一新。新课改作为当前最具典型意义的教育“现代化事件”,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教师的精神现代化。那么,教师如何在课改中走向现代化?

首先,积极参与,拥有成长心态。积极参与是一种健康心态和情绪,它能激发人探索和创造,应对未来挑战,为实现新目标而努力奋斗。因此,乐于改革,积极参与不仅是一个心理指标,也是一个专业指标。一位荣获全省高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老师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一等奖的背后,是我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认同和热爱,是心中涌动的探索学科教学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激情,是数不清的实践积累、阅读感悟和反思总结,是不断开放自我、展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成长姿态。”由此可见,要成为一名现代教师,需要自觉拥有成长心态,与时俱进,积极参与,不抱怨、不退缩、不畏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教学改革中;要建设性地回应新课程改革,积极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动。

其次,克服恐惧,增强自我效能感。具有高效能感的教师更渴望体现个人成就,更愿意在教学中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作为现代教师,要克服教学恐惧,树立教学自信,挖掘教学潜能,不断增强教学效能感。在一次教改实验课展示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发现自己与一位特级教师同台上课,他感到巨大的压力,陷入借班上课的“学生恐惧”、同台竞技的“专家恐惧”以及教学实验的“改革恐惧”中。他及时调适自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在教学设计中结合自己过去的教改心得,借鉴本校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创新设计生活化情境,把“知识线”转化为“素养线”,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称赞,他自己也在展示中增强了教学自信。

最后,理解课标,创新个人实践。有什么样的课程理解,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追求。笔者在研读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时,十分认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并受到我国古代优秀教育理论“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习本教学”的主张,认为核心素养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因此,教学改革必须放大“习之功”,让学生在“习”中“学”。因此,要成为一名现代教师,既需要在深度学习中理解课程标准,又要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中融入自己的生命感悟,形成个人的课程理解。与此同时,自觉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增强重建和优化教学行为的力量,从而把自身成长转化为不断超越自我的实践创新过程。

综上所述,教师由“传统”化为“现代”的过程,是一个“精神转身”的过程。它是一种“告别”,告别落后的教育价值观,告别因循守旧、被动恐惧的教育惯习和人格状态;它更是一种“朝向”,朝向的是蓬勃丰盈的精神成长,是听从核心素养培育的使命召唤,是专业生命的重塑与升华,是自觉而又自信地行走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