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5期(总第3533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慢慢来,做一个“蜗牛校长”
■吴维煊
《教育导报》2021年第5期(总第3533期) 导报四版

《与幸福同行——一位“蜗牛校长”的教育手记》

作者:江文龙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ISBN:9787513656405

拿到这本书,封面上“蜗牛校长”这四个字映入眼帘的同时,我脑海中迅速产生“教育是慢的艺术”等一系列关于“慢教育”的联想。

众所周知,“慢”是教育的属性。但是,慢不下来的教育并非少数。教育慢不下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校长走得太快是原因之一。当校长走得太快时,师生们为了与校长的速度保持一致,全校的教学节律很容易被打乱,在盲目追赶中,“幸福”离师生越来越远、离学校越来越远。

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引路人、师生成长的精神领袖,在带领学校前行的过程中,并非行进的速度越快越好。慢下来,做一个“蜗牛校长”,深刻领悟党的教育方针,深层次思考教育问题,进一步优化教育决策,不断提升师生的幸福感,才能为教育的优质发展积聚能量。

做一名“蜗牛校长”,需要校长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大局观,从前任校长手中接好拿稳接力棒,并为下一任校长做好接棒准备。当下,校长流动较为频繁,校长的任期都不是很长。在校长的流动过程中,新校长从前任校长手中接过接力棒时,可以不要急于提出自己的管理主张,不要将学校原有的各种制度做过多调整,而应以责任与使命为己任,在寻觅中慢慢营造丰富的教育生活,在润泽中慢慢探寻引领之道。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的教育理想契合学校教育发展需求,让自己的教育实践转化为学校的精神和文化,让自己的教育主张能够在校史上留下一笔。

做一名“蜗牛校长”,还应加强与各教育主体的沟通、了解与合作,像书中写的那样,首先,利用重阳节等节日把离退休老教师和老校长“请回家”,通过茶话会等形式,在敬老爱老的同时,研究和传承学校的文化基因;其次,通过大量听课,了解每位教师及全校的教学实际,书中第三章第17节《一定要听课》中写道,“一学期下来,听了95位老师的课。”作为一校之长,这样的听课量不容易做到,但校长若不常听课,就很难在教学管理上作出切合学校实际的规划及调整;再次,通过与家长的深层次沟通,做好“家校共育”这篇大文章。家长会是了解家长对学校期待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时间上的高成本,家长会召开的次数满足不了家校间“勤交流、频沟通”的需求。本书作者江文龙校长每周给全校家长写一封信,一个学年给家长写了37封信,并认真梳理及研究家长回信,这种蜗牛般的精神难能可贵。

做一名“蜗牛校长”,必须要扎扎实实抓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成长急不得,不能用短期内看得见的“绩效”去“加速”教师的成长,必须要尊重教师成长规律,否则,教师在匆匆忙忙的成长中被破坏的节律最终都会由学生买单。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通过不急于催要成果的青蓝工程,实现真正的以老带新;通过不注重挂牌却注重实效的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通过有语言交锋、有思想碰撞的集体备课,研讨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不填表格或做材料,但却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通过基于学科特点的文化节,提高教师的课程育人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这些慢工细活,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成绩,但是,用这种蜗牛般的精神慢慢打磨,在若干年后,即使校长因工作变动离开学校,却能给学校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人能走多远?不是问双脚而是问意志;人能攀多高?不是问双手而是问意志。做一名“蜗牛校长”,行进的速度或许不快,行进的路程或许不长,但却能一步一个脚印更加懂得教的深远意义,在思辨中让师生遇见更好的世界,在慢行中让自己及全校师生与幸福同行。